主計總處公布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2.58%,已連續3個月突破2%的通膨警戒線,主要是蔬果、肉類及油料費上漲帶動;若不含蔬果及能源的「核心CPI」則年增1.43%。
造成CPI躍升,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國際油價攀高,油料費年增28.97%;二是天候影響,水果及蔬菜價格上漲17.67%及16.16%,肉類及蛋類價格各漲5.43%及4.95%。
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專門委員曹志弘表示,這兩類的漲幅已占總指數的一半,是因為天候及國際能源價格高檔等短期因素影響,但國內並無通膨現象。
針對多數民眾不認同沒有通膨,曹志弘解釋,「購買頻率較高」的商品,民眾對於價格的感受較深,根據主計總處觀察,每月至少購買1次的類別,年增漲5.52%,寫下9年新高,是CPI總指數漲幅2倍以上,即民眾對物價上漲有感的關鍵。
也就是說,蔬菜、水果、加油等購買頻率較高的類別,正是近期漲幅較大的項目,民眾也相對有感,反之像家電、手機這些久久買一次的項目,價格相對平緩也不會有太多的感覺。
曹志弘認為,目前物價皆屬短期因素,隨著天候穩定,蔬果生產正常,價格應逐漸穩定,加上國際能源價格不再攀升,民眾對於通貨膨脹的預期心理就會逐漸降溫。
展望物價走勢,儘管國內目前沒有通膨疑慮、國際能源價格壓力也見紓緩,但未來兩個月總體CPI仍不容易回落至2%以下。曹志弘指出,主要是去年低基期影響仍大,加上其他國際能源價格仍處在高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