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冬季奧運這個展示國力的場域,北京在2021年底,一口氣開通了九條地鐵新線。但車站的中英文標示,卻透露了一些玄機。
車站的英文,原本應該是Station這個單字,但現在,卻被取代成為漢語拼音的Zhan(站),這股漢語更名熱,不只在交通運輸,更延伸到觀光景點。許多公共區域中英文對照的文字,都做了這樣的更動,像是用Lu(路)取代Road,Library也成為照發音規則念會怪腔怪調的Tushuguan(圖書館)。
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基本上對於會中文的人來講,是不需要的不必要,那對於英語的或者說外語的使用者來講的話,則會是看不懂。」
若不容易讓外國人理解,為何還要這麼做?在西方的鏡頭都對準北京的此刻,中共利用冬奧這個國際級大型秀場,提高中文的能見度、取代掉英文,期待讓更多外國人接觸並理解華人語言,要把中文推向跟英文平起平坐的世界強勢語言。
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宋國誠:「運用一個國家的語言,認同這個國家的語言,在某種程度上你會慢慢去接受這個國家的文化、政治,(中共)要用去英語化的方式,或者是用漢語拼音的方式,來達到說中國能夠在國際上提高他的所謂的話語權。」
對外,中共以語言作為媒介,企圖用中華文化反攻西方世界。對內,則是從2013年習近平上任起,就逐步開始推行去西方化,在近兩年美中對峙情勢升高後,更有鮮明的反美情結在內。
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也有不少人就會倡導或者是認為說,不能再過分重視外語教育,那更增加了這種民族主義的,對抗的感覺和情緒。」
當前中國官方主打這種「中國夢」的意識形態,如果無法把「文化自信」與「夜郎自大」做出區隔,可能會讓中國自絕於國際社會之外。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早在2013年就曾倡議,應該把英文當成看見世界的一扇窗。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2013年表示:「透過英文,我知道西方人是怎麼看問題的,我所有所受的教育都是,學校告訴你什麼是對的、爸爸媽媽跟你說是對的,有了英文以後,我覺得他們講的不一定是對的。」
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宋國誠:「從中共的統治方來說的話,其實(管制)英文就有點像網路一樣,能夠讓牆內的人民少看到一些國外的情況,特別是少看到一些國外的不同的聲音,乃至於對於批評中國的言論。」
看見的世界越廣闊、越有機會對政府產生質疑,這是集權統治的中共,最不樂見的一件事。因此,收斂國際化的腳步,是對西方的反制、也是對於中共自己八零年代起改革開放浪潮的否定,一切都是為了讓政權更加穩固。
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執政者會認為說這樣子的變化,對他們而言更容易去進行管理或是統治,那反而會造成民眾的一些不滿,甚至會造成一些失序。」
逐漸降低民眾接觸到英文及西方文化的機會,同步也加強資訊管制與思想教育的力道。中共不惜壓扁一整個世代的多元性,要讓人民乖乖聽話、讓世界各國仰望天朝與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