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規範,每10到12名學生,就需配置1位大體老師。若以每年包含醫學系、牙醫系、中醫系的醫學生,招生數量大約1,500人來計算,估計每年需勸募到的大體老師數量,大約要有150位。但全台灣的醫學院,除了慈濟沒有勸募困難,其餘學校幾乎都無法達標。
對醫學生來說,大體老師究竟是多麼重要的存在,又是多麼的缺乏呢?透過我們的鏡頭,帶您進入一堂真實的大體解剖課。(完整版請觀看影片)
記者|許珮珍
攝影|陳岳威
影音|陳岳威
面對死亡,除了恐懼,其實還能有延續的意義。您聽過「大體老師」嗎?大體老師就是人在過世後,將遺體捐贈給醫學院,讓學生在解剖課堂上使用。他們幫助這群未來的醫師累積經驗,用他們的身體傳授最寶貴的生命課程。但如果問您,您願意在生命終了後,成為大體老師嗎?可能多數人沒有這樣的勇氣。
根據教育部規範,每10到12名學生,就需配置1位大體老師。若以每年包含醫學系、牙醫系、中醫系的醫學生,招生數量大約1,500人來計算,估計每年需勸募到的大體老師數量,大約要有150位。但全台灣的醫學院,除了慈濟沒有勸募困難,其餘學校幾乎都無法達標。
對醫學生來說,大體老師究竟是多麼重要的存在,又是多麼的缺乏呢?透過我們的鏡頭,帶您進入一堂真實的大體解剖課。(完整版請觀看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