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25日是世界甲狀腺日,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固定在這一天舉辦健康講座,藉由不同主題提升民眾對甲狀腺疾病的認知與保健,理事長劉鳳炫醫師指出,今年將主題訂為「碘的攝取」,藉由食鹽加碘的議題,提出保健甲狀腺的正確觀念。
臺大雲林分院主治醫師林冠宇初步說明,甲狀腺位於脖子下方,屬於內分泌系統,攸關人體新陳代謝。台北榮民總醫院主治醫師黃君睿進一步表示,碘是甲狀腺賀爾蒙合成的原料,缺碘,人體可能出現賀爾蒙低下的症狀,此時甲狀腺「就需要做更多的工作」,造成甲狀腺腫,也就是俗稱的「大脖子」。
黃君睿醫師特別指出,懷孕是碘缺乏最關鍵的時期,孕婦缺碘可能造成胎兒生長發育緩慢,增加流產、死產、先天性異常的風險,嚴重可能造成呆小症,也就是身材矮小且智能不足。臺大醫院營養室營養師彭惠鈺補充,碘攝取的觀念出現後,現代孕婦多選擇在孕期服用「媽媽維他命」或其他含碘的保健食品;若沒有服用維他命習慣的孕婦,也可以每週食用2至3次的海帶或海帶湯等方式補充,不必過度擔心。
不過黃君睿醫師也表示,碘缺乏與過多都不利健康,過多可能影響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演變成甲狀腺免疫疾病。
那要從哪裡攝取碘呢?彭惠鈺營養師說一般食物就有,比如海鮮、海帶等「海裡的動植物」,碘含量就很高,牛奶、蛋類、蔬果也有,不過相對含量低,又因為台灣坡陡,土壤裡碘含量低,彭惠鈺營養師坦言,要從天然食物中獲得足夠的碘量是比較困難的,也因此,市面上的「加碘鹽」還是台灣人民最穩定的碘來源,且一般人每日鹽的攝取量約是6克,不必擔心過量或不足。若是民眾習慣食用所謂「天然鹽」或「海鹽」等由境外輸入、可能不含碘的產品,還是要留意攝取問題。
台灣政府在2017年實施食用鹽品包裝上必須標示「碘為必需營養素」,以及產品是否含碘、碘含量等,增加相關意識,希望讓民眾在日常生活中為健康加一「碘」。彭惠鈺營養師分享,建議民眾烹調在「起鍋前」再加鹽,因為溫度也會造成碘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