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果菜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陳冠圳:「那我們第一個動作是先拔毛,你要斜的噴。」鳳梨人工「拔毛」去除鳳梨尾,所有細節全照日本規定走。去年3月,中國無預警禁止台灣鳳梨出口,所幸拓銷日本,讓2021年出口日本成長率高達 725.4%,從危機中找轉機的還有這。
過了半年,中國以介殼蟲為由,禁止台灣釋迦蓮霧進口,當時政府射出行銷三箭,降低衝擊,但隔年又輪到石斑魚被禁,除了行銷之外,農委會更推出「班班吃石斑」政策,反倒讓石斑供不應求。今年8月,中國再對台灣糕餅出手,經濟部反制,到全球13國家舉辦促銷。
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我們確定我們產品真的沒有問題的話,我們再開始去找適合我們出口的地區,農漁產品特性是重量重,所以說運輸上成本比較高,不適合太遠的運送,所以我們可能要找鄰近的地區。」
學者分析,中國清零政策下,中國進口產品量越來越少,台灣原本大量輸往中國的農水產品,開始轉往其他國家行銷,但要能成功,關鍵還是在品質。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
短期之內可能就是,政府要利用這次機會,有沒有辦法把危機變轉機,加強這些產品管控,提高我們的競爭力,自然它的發展就會不錯。」
雖然從短期中國禁止出口品項,產業難免受到衝擊,業者營收瞬間降低,但從中長期來看,如果品質不錯,加上多元行銷助攻,學者認為或許危機可能也是轉機。
「鏡新聞」已在MOD508台與YouTube頻道同步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