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伊林娛樂副董事長陳婉若、稻田電影工作有限公司導演王小棣、凱渥實業經紀業務總經理范清美、台灣夢幻文創股份有限公司教務長朱敬然(NMEA提供)
鏡電視公評人 2023.01.03 15:22 臺北時間

誰來替台灣內容產業的老問題找新解方? (下)

作者|翁秀琪

一國的文化產業所面臨的問題不外乎政府政策法規、資金、人才、內容國際化等。綜觀【2022亞洲新媒體高峰會議】兩天的議程,以上議題均有論及。現在是必須從「坐而言」,進入「起而行」的實踐。

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NMEA) 以RESET為題,在2022/12/19-20在台北晶華酒店舉辦第四屆亞洲新媒體高峰會。該協會理事長蔡嘉駿在開幕致詞時表示,NMEA將邀請經濟學者、律師、會計師及產業界人士,彙整四屆100場以上的對談,300位以上講者的所有內容,預計在2023年推出台灣內容產業白皮書,用實際行動支持並持續推動台灣在地內容的開創。

除了第一天以【動戰局】為主軸的一場關鍵對談和九場論壇外,第二天的討論則環繞著【準策略】、【多變現】,和【新經典】為題,安排了12場對談。

第二天的討論,除了第二場的「數位部是做甚麼的 – 多元宇宙科真的要管薩諾斯嗎?」由數位發展部政務次長李懷仁針對數位發展部進行政策宣導,及最後的【新經典】是邀請了所謂的「影視內容產業四大天王」段鍾沂、郭建宏、朱延平,和邱復生回顧過去之外,其餘均由不同領域的數位內容實務工作者參與討論、提出問題,並試圖開出解方,本文將僅針對與電影與影集製作相關之場次論及的問題進行闡述,因為這些是與傳統電視最相關的議題。

在「拆解韓國文化內容產業的煉金術」場次中,主持人台大副教授馮勃翰指出, 內容產業的「資本必須懂內容」,否則產業很可能必須退場或日趨保守。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的副總經理王敏惠針對韓國的CJ[1]如何成功整合內容、資金、通路,和平台,以非常完整的PPT分享,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透過NMEA提供的直播回看機制深入了解[2]。她在回應主持人的提問時,強調韓國的例子告訴我們,內容產業要獲利並穩定成長,光靠單片的成功絕對不行,需要完備的系統建置和人才。且質量必須兼備,才可能有穩定的資金和獲利。 台灣要建立完備的內容產業,政府責無旁貸,可以參考經濟部新南向政策的做法,一個案子給予100萬的補助。她並指出法律的研發很少人用到,虧錢的用不到,賺錢的不會用,主管機關應該給予業者協助。

同場另一位參與討論者,文字工作者葉郎提出三點具體建議:

1、 業者必須快速反應。押寶不對就要快速調整。 台灣政策的容錯率較低,應該改善。

2、 韓國2009年修改傳媒三法[3]以後,因應串流時代的到來,鼓勵跨業媒合。明星的費用雖然飆升,但是在韓國並未造成問題。

3、 韓國自1999年以來,每隔一兩年就會推出新的政策。台灣要減少溝通成本,就必須快速因應。

台灣的電影產業如何脫困

早上十點以後的三場環繞著電影這個主題,從疫後的影院,到國際合製,到新血明星的培養,內容相當豐富。

1. 藝術影院 vs. 商業影院

威秀影城公關部資深經理李光爵在主持「疫後電影院的復甦及經營定位變化」時,請代表藝術影院參與對話的光點華山電影館/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執行長陳柏任,及代表商業影院秀泰影城總經理廖偉銘,針對在全球經濟可能衰退的2023年,加上OTT的衝擊,如何展望不同類型影院在未來的復甦與變化提出看法。

陳柏任指出,大疫之下,電影院一直是衰於百業之前,興於百業之後。 當歐美疫情非常嚴重的那一兩年,藝術電影完全進不來。 當時政府的政策就是不希望人民進入戲院,加上一旦有確診者足跡,戲院當天就必須馬上停業清消。那段期間,光點於內部組織的調整後,終於渡過最黑暗的時期。

她進一步表示,藝術電影的消費者是中年以上的人口,青年觀眾如何養成,是重要議題與挑戰。藝術片的觀眾注重影片的內容價值,靠口碑、類型,和導演。未來的觀眾會更嚴格選擇他們要看的內容。另外一個未來影院的希望在數位經典的修復,去年靠末代皇帝,今年看阿凡達,未來會越來越多把以前35釐米的影片變成數位修復的版本推出。希望可以因此吸引更多的觀眾進入電影院。

她更語重心長地說,電影院應該持續扮演撫慰人類心靈的角色。藝術影城受OTT的影響不大,看藝術電影的觀眾在乎的是「進戲院看電影」這件事。 在大銀幕上看導演用影像說故事,銀幕中進到觀眾感官世界的東西,是OTT無法提供的。 電影產業長達百年,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被顛覆掉的。 但是,電影素養必須靠教育紮根,新導演必須培育,他們產製的影片也必須被看到。

代表商業影院的秀泰影城總經理廖偉銘則沒有這麼樂觀。他指出疫情期間有content gap,造成全球有影院卻沒有片子可播的窘境,台灣相較於歐美,尚有亞洲片撐著 (例如: 屍速列車、鬼滅之刃、孤味等)。2020年台灣的影院有51.6億,去年有49.6億,今年迄今是54億,希望在阿凡達的熱潮下,可以達到60億的營收。 過去正常期間,每年可以有100-120億上下5%的收益。他認為疫情加上OTT,對於商業影城的衝擊更大,因為二者的觀眾是同一群,要思考如何做分眾,達到雙贏而非雙傷。影視內容因為OTT的出現被洗牌了,以前的電影,很多被劃成系列出現在OTT上。 經營影院的人必須思考,電影院的魅力在哪裡? 內容產製者也必須思考,自己是為小螢幕還是大螢幕進行內容創造。

2. 國片如何進入國際市場

在「從協拍到國際合製,如何創造台灣影視的國際商機」這個場次中,主辦單位請來有國際協拍和合製經驗的三位講者: 一條龍虎豹國際娛樂有限公司國際合製製作總監王思靜、天予電影製作人張雅婷,以及飛望影像有限公司製作人陳璽文。

綜合整理三位講者在這個場次的建議,可以彙整為以下幾個重點:

一、台灣的電影產業應該參加國際影展,持續跟國際人士交流。 台灣有很多好的題材,應該讓國際知道,國際人士也需要學習。

二、和國際人士談合作計畫時,他們一定會注意的項目是有否行銷補助,這點提醒政府在政策上可加注意。

三、台灣與國際合作的強項是,有很好的場景資源和製作條件。

四、台灣的製作團隊在財務端和法務端的錢通常保留得比較少。國際監製卻會特別注意財務規劃。 建議台灣的電影監製應該【每周】控管財務、金流狀況,免得到影片拍攝後期周轉不來。

五、授權和法律文件是國際合作必備條件。做國際合作必須換位思考,特別是版權問題。 若有國際資金涉入時,各國要求的條件也不同,必須事先掌握完整資訊及對方的法律規範,才可以了解對方的要求是否合理。例如如果申請到法國資金,他們會要求有一定比例必須到法國消費。「神人之家」就因為有法國資金投入,所以後製的音效和調光就到當地做,技術上在法國完成後,就必須確認在台灣看必須是一模一樣的。

3. 新血青春明星培養術: 從韓國模式來看台製創新

主持人朱敬然是台灣夢幻文創股份有限公司[4]的教務長一開場就說,我們的新人並不缺學習機會,缺的是「出道經驗」。

稻田電影公司導演王小棣是台灣電影圈許多人敬服的老師。他一開始就提及台灣的護國神山台積電經常傳出爆肝事件,他表示電影也是一種爆肝的行業,是「護國神河」,需要被注意。他說人生的考驗不會停止,而戲劇有如生存遊戲,所以他不敢鼓勵新人參與。

針對主持人提問的植劇場和卓劇場。

王小棣導演回應,植劇場[5]「為台視、八大電視公共電視共同監製的臺灣電視劇系列,由數部設有主題的劇集作品組成之單元劇。由王小棣、蔡明亮、陳玉勳、瞿友寧、王明台、許傑輝、徐輔軍與安哲毅等八名導演有感於當時台灣整體影視產業條件日見報壞而籌畫,共同投入人才培育及戲劇的製作,並邀來徐譽庭、溫郁芳、陳世杰、王詞仰、張可欣與詹俊傑等金鐘編劇執筆,吳慷仁、柯淑勤、樊光耀、楊丞琳、張書豪、簡嫚書、施易男、黃河與安心亞等知名演員領銜主演。第一季主題分為「愛情成長」、「驚悚推理」、「靈異恐怖」與「原著改編」四大類型,每一類型共有兩部作品,每部作品約6至7集,全系列共8部52集。」

至於卓劇場[6],則是一種incubator(孵化器)的概念,替學員開設的課程多元,包括: 理財課、醫學課,和造型課等。王小棣有感而發,認為政策代表視野,提到台灣的政府和財團對於文化產業沒有概念、沒有想法,反之,韓國則在政策上很早限制好萊塢電影的市場佔有率,也規範韓國影院放映韓片的比率。[7]

結語

一國的文化產業所面臨的問題不外乎政府政策法規、資金、人才、內容國際化等。綜觀【2022亞洲新媒體高峰會議】兩天的議程,以上議題均有論及。現在是必須從「坐而言」,進入「起而行」的實踐。

就像電影場主持人朱敬然在結語時呼應王小棣導演所強調的,文化需要視野,而視野是沒有KPI的,需要的是guts and passion (勇氣和熱情)。

[1]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CJ%E9%9B%86%E5%9B%A2

[2] 自12月21日起可上NMEA協會的Youtube頻道回看: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WmCQ7vopAXV8nXOCPdPPgg

[3] http://web.pts.org.tw/~rnd/p2/2009/08/Korea%20Law%20Revice.pdf <韓國修改「傳媒三法」的意義>,公視前策發部研究員陳慶立在這篇文章中,清楚介紹了韓國「傳媒三法」修法的前因後果,十分具參考價值。

[4] 台灣夢幻文創股份有限公司https://www.facebook.com/tdistar2022 是由文策院與凱渥集團投資兩億成立的,目的在培育影是新人,並引介實作機會。 點進上面的臉書網頁,可以看到的簡介是: 「2022年 凱渥集團 和 文化內容策進院共同投資創辦 TDI 台灣夢幻學院

打磨每塊充滿無限可能的璞玉,

為明日的巨星搭建舞台、創造機會。

讓每個懷抱夢想的人,都有機會成為

下一顆閃耀的新星!」

[5]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6%A4%8D%E5%8A%87%E5%A0%B4

[6] https://www.art-mate.net/doc/13405

[7]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movie-cheng

其實,根據鄭秉泓刊載在<<報導者>>有關韓國的「銀幕配額」制度(Screen Quota)的分析,「2006年,韓國本土電影的市場佔有率達到了60%,當時執政的盧武鉉政府對美國做出了妥協,銀幕配額減至每年的五分之一,即73天,然而目前韓國國產電影的年產量在80部以上,即使每部只播映一天,就可超過配額底線,銀幕配額制等於不再存在。」而且,「根據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所提供的一項數據,銀幕配額制縮減之後,韓國本土電影的競爭力反而提昇,反對縮減配額的一方所擔憂的「本土電影上映變得困難,導致本土電影製作數量相形減少」事實上並不成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進一步參考<<報導者>>的這一篇文章 。

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