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幕 2023.09.24 11:03 臺北時間

行動心理師走出機構到宅諮商 盼建待用心理師制度 為弱勢諮商

記者|傅家慶

攝影|呂宏偉、詹皓帆

心理學應該是預防醫學,很多事情如果能在心中先得到同理和安撫,可以遏制很多社會事件。然而心理諮商動輒每小時1600元起跳,社會認知又偏向有病才去看心理醫生,讓心理疾患的隱憂浮現。有幾位行動心理師開先河,利用長照政策主動到宅諮商,走入弱勢,挽救社會邊緣人。

在城市大太陽下走路趕場是周富美工作日常。她是一位諮商心理師,不同的是不坐在諮商室等人來,而是舟車奔波走進個案家中,她稱自己是「行動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 周富美:「我覺得的時候你叫外送,那你這些專業服務,如果你需要到家的時候,你也可以請專業到家裡服務呀。」

走進家中,周富美穿白袍機會極少,因為於法心理師得在院所內執業,她更喜歡到案家探訪。

諮商個案 林師母:「我最可怕就是白天也痛、晚上也痛,又痛又寂寞,又只有關在這個還不太髒的房子裡,等於是白白的監獄。我要是有人來採訪,我的那個疼痛指數就降很多。還有有一位神陪伴我,我好喜歡跟人家分享我的快樂。」

邊緣人離開家都有困難,更難走進醫院接受諮商。二十年前周富美就看見這是社會安全網破口。

諮商心理師周富美:「二十年前當我還是一位記者的時候,我跑醫藥新聞,當時有一位罹患血友愛滋病的病人,在過世之前我有發覺她母親有傷痛的經驗。我在台大醫院告訴護理站,說這位老媽媽你們要麻煩注意一下,但是護理站是照顧病人,不是照顧家屬。所以在我參加這位病人他往生之後告別式之後隔天,我又收到一條訊息,這位老媽媽,她喝農藥自殺。當時我才剛初出茅廬當記者,我不明白生命為什麼這麼困難?然後我不明白人的悲傷為什麼要去傷害自己?這個歷程當中看見錢不能滿足一個人的需要,那心靈深處的孤單,我覺得非常需要去整理整理。」

二十年淬鍊,她從記者成為心理師,反骨地想突破:坐以待「病」的諮商模式。先破例到專門提供到宅醫療的都蘭診所擔任實習心理師,練就到宅的「勇氣」。取得證照後再和提供長照服務、居家護理所合作,搭上長照政策提供長者諮商,能合法地到宅對談,終於實現行動心理服務的心願。

春暖居家護理所主任 蔡芸婕:「我很喜歡小美的部分是因為:我們兩個的特質很像。很熱心、很雞婆,然後本身又基督徒。那一路走來將近快五年,我也雖然很辛苦,可是這過程當中我覺得我們看見了,其實人世間真的還是有很多能夠給予提供幫忙的人,我們都願意成為那樣的人。」

周富美和蔡芸婕不只走進個案家中,更走入心中,相視如親,無常也成為日常。時不時電話打來以為求救,結果是報喪。

春暖居家護理所主任 蔡芸婕與個案對話:「她睡一睡就走了是嗎?(對呀。)我聽到我真的嚇到了,我也是嚇到了,不過我跟你講我相信媽媽是順順的,她都知道,你看看我們去好幾次,都幫她身體洗很乾淨,她一身輕了。」

諮商心理師周富美:「居家醫療是錢少事多離家遠,可是我看見那種生命跟生命對話。這當然會比較辛苦,但是我覺得很希望以後有更多的人加入長照心理師的行列。因為走入案家你會發現案家給你的回饋也很多。那是一種信任,一種真實的關懷,而不是只有申請健保點數的這種關係。我覺得陪他一哩路,我覺得這是生命在邁向終點的過程之前,有一段很美好的相處。」

但行動心理師執行的困境是:只有長照對象能以補助支付諮商費,社會其他弱勢者既無病識感,更難支付每小時1600起跳的費用。因此她甚至願意只向個案收自製部落圖騰口罩做為費用,更期盼創建「待用心理師」平台。就像「待用餐」,有心、善心人代墊弱勢者諮商費,預種心田。

諮商心理師周富美:「我覺得希望更多人可以加入,然後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們推「待用心理師」的制度。我也希望像是那個行動圖書館一樣的心理巡迴車可以開到偏鄉去。醫生都可以義診了,心理師為何不能義談。」

諮商心理師周富美:「我不把我的個案當作是病人,我就當作是一種真的是生命哲學的對話。就那個短暫的相遇,你會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樣貌,那你怎麼樣在他那樣的生活當中找出敬意,再怎麼樣的困難當中,你依舊看見他生命中有動能。我覺得我們在幫助他發現他生命中的優勢,哪怕只剩那麼一點點都好。」

和周富美相似的服務模式,在施與受之間,江柏均是臨床心理師。在大台北奔波也是他執業的步調。他也曾經如常在醫院穿白袍治心病,但走出白色巨塔才發現社會角落更多人用不起昂貴的諮商。他專門以遠低於行情的終點費,承接學校輔導老師的棘手個案。光新北29個行政區,走過26個。從山上的雲海國小,到海邊的雙溪、貢寮。最大動力不是坐在室內等個案來談,而是化身成偏鄉的及時雨。

臨床心理師 江柏均:「我的確也感受到怎麼到處資源都很不足這樣子。我到了山上去,然後老實說下一班公車還有兩個小時才會到,然後你就跟學生談完,順便就跟老師們吃飯聊天。老師們會湊上那個桌子來,找你一起吃飯,然後就順口跟你一起聊,我們班的另一個孩子,他雖然沒有很嚴重啦….」

嘴上說不嚴重其實已經透露端倪。心理學更該是預防醫學,這是他也成為行動心理師的動力,去織起社會安全網最初的破口。

臨床心理師 江柏均:「在基礎的教育上來講,怎麼讓社會上其實就知道什麼其實是壓力?你怎麼在讓自己的生活品質、身心健康出狀況了,前端就試著怎麼樣去調整?讓自己的壓力不要是爆棚的。」

他所服務過學校輔導主任很清楚,這樣佛心的心理師幫助多大。因為學校鐘點費遠低於行情,根本沒人願意來。安全網就是這樣破的。

萬里國中校長 馮麗慧:「剛剛你講說一個預防醫學,我覺得這個很正確。因為有時候有些孩子,他可能會覺得說我就不想跟家長講,我也不想跟老師講,可是我多了一個心理師在的時候,對孩子來講就很像找到一個浮木一樣。然後也可以去解決他自己的一些問題。」

板橋國中輔導主任 李昭妏:「如果因為孩子的議題可能太深入了,我需要更專業的話,可能就需要家長去尋求,例如說醫院端的心理師資源。那這會有一個問題:第一個,家長的經濟條件是否允許?那所以我覺得有這樣的心理師資源,在學校當中,我們才可以立即接住孩子。」

接不住的結果是根據統計15到24歲人口,死亡率最高的原因就是輕生。預防勝於治療,衛福部2023年8月起,推出15到30歲民眾,每人3次心理諮商免費。推出一個月使用人數立刻屆滿,緊急加碼7,00萬,總預算花費破一億元,讓超過1.6萬人接受免費諮商。因為每個人其實都渴望更認識自己。一路這樣對別人諮商後,江柏均也發現更認識自己是誰?

臨床心理師 江柏均:「我小時候其實是一位很拘謹的人。一開始設想的工作是給我一個固定的辦公室,我很安穩地可以坐在裡面,然後到我走出去了,我沒有固定的辦公室,然後到了每個學校,我就開始客氣地問洗手間在哪裡?茶水間在哪裡?然後我就試著自己找一個角落,沉澱自己的心情準備接案。我開始發現我也變得跟小時候不一樣,我可以接受這些了。其實對我來講,我覺得自己也有蠻大的成長。」

隱忍住自己自己成長的淚水,治療也「自療」,自己自療。行動心理師的專業不只是心理學,而是人生的厚度。幽谷伴行,以人生陪伴人生、生生不息。

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