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幕 2024.03.16 21:31 臺北時間

解密科技島數理資優生養成之路 拿下500面奧賽金牌奪世界第一後⋯資優之憂 台大資優資源斷鏈?師憂天才恐變庸才?高中生赴大學修課體制內跳級?

記者|王詩雅

攝影|呂宏偉

國際奧林匹亞科學競賽,分為國中與高中兩大項,最早由蘇聯於冷戰時期開始舉行,台灣到了1991年參加亞洲盃數學奧賽開始,年年摘金奪銀,與化學,物理,生物,資訊,地球科學六大國際奧林匹亞科學競賽,已逾30年,連同國中數理奧賽,台灣一共拿下539面金牌、比銀牌銅牌都還要多(431面銀牌、281面銅牌、136面榮譽獎),鏡新聞獨家直擊賽前萬中選一,連刷四關的資優奧生集訓營。

以高中的資訊奧賽來說,要較量的是程式與演算法,這些課堂根本沒有教,學生必須自學,還能拿下獎牌,證明台灣的科學教育有一定水平;但為什麼培訓出來的國手資優生,上了頂大之後沒有銜接課程,我們從政府不公開的調查發現,奧生進到台大,成績從頂尖下滑,大三大四跟所有學生差不多。

看似短時間集訓高壓與填鴨…其實,會成為競賽選手多半從國中就開始做準備,先考進各縣市的科學班,一路打各項競賽,只要能打到前30強的國際或亞洲選訓營,這份成績就足以在大學個人申請時,卡進熱門系所;而擠進最後國手圈(每科成績最頂尖4-8人,各科不同),這面勳章對未來申請國外大學研究所,等於一路開綠燈。

“MIT那些名校不收碩士,只收博士,有牌的資優生無往不利”一位資訊奧生跟記者這麼說;台灣每年只選出27人,培訓兩至三個月後比賽,透過競賽也選出一群各領域高手,但結束比賽之後教育部並沒有繼續培養,任期在黃金學習時期自由發展,就算成績頂尖到拿下公費八年八百萬,也有學生放棄資格,不被綁住不需回台服務,可自由發展。

如果讓他們全部留在”賽道”,繼續訓練不許離開,會不會太霸道? 記者問了許多奧生,第一屆1991年的現任中研院研究員尤嘯華老師,第二屆現任台大材料系教授薛景中,接住這個問題。他們認為,賽後讓奧生自由發揮,擇其所愛,才能在各行業看見成果,他們的每個選擇或轉彎都會是台灣社會另外的”獲得”;但對於人才如何培養的資優之”憂”,恐怕是執政者與教育家的心中,那個必須找出更適合的制度。貢獻奧賽的林明瑞教授建議,受限法令,特教生的經費有限,應該把資優生跟其他特教學生的經費分開編列,讓資源各有去向,落實在教學與學生身上。

鏡新聞已上架86台,若無法收看,請洽詢當地系統台。

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