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的數據和服務,一直是企業難以確切掌握的部分,但卻是地方創生團體的日常,只是苦於發展規模小,難以將地方的貢獻建立「合規」數據接軌企業ESG以及SDGs目標。
因此,在南投竹山做了17年地方創生的何培均,以及回鄉工程師黃俊毓,打造平台,讓創生團體能登錄永續足跡與企業接軌,但以人為本的地創工作者,能接受他們對土地的熱愛,被科學數據衡量嗎?
記者|吳亭儀
攝影|呂紹伯
上市櫃公司被要求,每年必須公開「企業永續報告書」,在ESG的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三部分,為地球盡分力,而近來當國際關注在企業怎麼落實「在地責任」,開始讓深耕地方的創生團體有了機會。
在地的數據和服務,一直是企業難以確切掌握的部分,但卻是地方創生團體的日常,只是苦於發展規模小,難以將地方的貢獻建立「合規」數據接軌企業ESG以及SDGs目標。
因此,在南投竹山做了17年地方創生的何培均,以及回鄉工程師黃俊毓,打造平台,讓創生團體能登錄永續足跡與企業接軌,但以人為本的地創工作者,能接受他們對土地的熱愛,被科學數據衡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