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線電視台眾多,工作人員薪資結構卻亟待改善。(圖片來源:鏡新聞)
鏡電視公評人 2024.05.14 14:01 臺北時間

當新聞記者的薪水養不活自己

作者|外部公評人翁秀琪

好記者是好的新聞媒體的基礎,沒有好記者,做不出好新聞,沒有好新聞的媒體,究竟還剩下甚麼? 因此,如何透過薪資結構的調整徵聘到,且能留住優異的新聞工作人才(含編播、工程、IT、動畫等),是有線電視產業當務之急。 而且,動作要快、非常快。

近日,兩位轉型到大學傳播院系任教的資深媒體人,不約而同地提及目前新聞記者薪資結構的不合理。

一位提到他在九零年代初剛跨入新聞界當駐地記者時,薪資是2.7萬元,加上一些特稿和照片,可以領到差不多3.2萬元。 他認為可悲的是,在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新聞記者的起薪依然是3萬元左右。 問題是,三十年前的3萬元和今天的3萬元,價值並不相同,三十年來,房價漲了,水電瓦斯費漲了,外食費也漲了。這樣的薪資結構,如何留住優秀人才。

另外一位提到她教過的一位非常優秀的學生最近離開媒體業了。因為這個學生實在太優秀了,擔任老師的她特地打電話去了解,得到的答案是,這位年輕的記者在媒體咬牙拚了兩年,實在過不下去了,尤其家不在台北,需要在台北租屋,平時也無法自己開伙多靠外食。這樣雖有滿腔的記者魂和熱情,但是確實活不下去了。 這位老師說,她住家樓下貼出的餐廳外場服務人員的起薪都還有36000元,比要負起捍衛新聞自由的新聞記者還高。

這是甚麼不堪的狀況?

其實,台灣的有線電視產業除了記者薪資偏低外,編輯(含編播)、工程人員(含IT、動畫)的薪資,普遍不如業界,而且相差甚鉅,想要徵聘新人或留住優秀人才,只會越來越困難。在人力資源的母數無法增長的現況下,電視台間彼此相殺挖角的競爭也是血流成河,通常三千元就可以把一個人家辛苦栽培了兩年的新人「輕易」挖角過去。 工程、IT及動畫人才則一個一個往產業界跳槽,當跳槽後薪水可以翻倍或更豐盈時,電視台的主管也只能說「祝你好運、後會有期」,含淚望著離去的員工。

我昨天重看《郵報:密戰》(The Post)這部由史蒂芬‧史匹柏執導,莉茲.漢娜與喬許‧辛格編劇,並由梅莉‧史翠普與湯姆‧漢克斯等人主演的重磅影片,內容談的是華盛頓郵報的發行人凱瑟琳‧葛蘭姆[1](梅莉史翠普飾演),也是美國第一位女性報紙發行人,以及報社編輯班‧布萊德利(湯姆漢克斯飾演)攜手合作,如何使出全力和時間賽跑,趕在《紐約時報》之前揭露一件牽連四屆美國總統任期、長達三十餘年的龐大掩蓋事件:越戰,進而參與一場記者與政府之間的空前鬥爭的故事。也就是一般熟知的五角大廈文件事件(The Pentagon Papers)。

影片中除了生動呈現《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在此攸關美國新聞自由的重大事件中,如何既競爭又合作地成功在美國憲法法院中以6比3票數獲得勝利,得以完整報導五角大廈文件的過程。 影片中另有一個細節是引起我特別注意,也特別有感的, 就是凱瑟琳‧葛蘭姆為了拯救《郵報》,將其發行上市時對於股價的斤斤計較。

她在和銀行家們協商的過程中,堅持一股應該要價27美元,而銀行家們咬定24.5美元。凱瑟琳‧葛蘭姆表示,這樣一口氣《郵報》就損失三百多萬美元,而三百多萬美元可以讓她多聘25位記者, 且付足五年的薪水。

有這樣的報老闆,我們就可以了解《郵報》為何可以從一家地方型的報紙成長為全國性大報,而且在五角大廈文件和隨後發生的水門事件中,扮演如此關鍵性的角色。 《華盛頓郵報》優秀的記者如布萊德利,貝迪肯恩,伍華德和柏恩斯坦,更因為他們的傑出報導而留名青史,為全球記者樹立典範。

我在數年前做過台灣女報人的口述歷史,其中印象深刻的一幕是,某位女報人對我說:「我這輩子最大的願望是能夠栽培出十個像《經濟學人》擁有的那樣的『大』記者,余願足以。」。

好記者是好的新聞媒體的基礎,沒有好記者,做不出好新聞,沒有好新聞的媒體,究竟還剩下甚麼? 因此,如何透過薪資結構的調整徵聘到,且能留住優異的新聞工作人才(含編播、工程、IT、動畫等),是有線電視產業當務之急。而且,動作要快、非常快。

[1] 葛蘭姆的自傳,《個人歷史─全美最有影響力的女報人葛蘭姆》,(Katharine Graham:Personal History ) ,(上)、(下)兩冊均由天下文化出版。出版日期為1998/11/15。譯者為尹萍。

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