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英國衛報近期一則報導[1]指出,一部於2025年1月在日舞影展[2]首映的紀錄片《The Stringer》[3],探討了著名的越戰《戰火中的女孩》[4] 照片背後的真實拍攝者身份。 一般認為,該照片是由美聯社攝影記者黃公崴(Nick Ut)於1972年在越南戰爭期間拍攝,展示了一名9歲的越南女孩潘氏金福(Phan Thị Kim Phúc)在遭受燒夷彈襲擊後裸身奔跑的場景。這張照片引起全球關注,並成為反戰運動的象徵。
然而,該紀錄片提出質疑,認為這張照片的實際拍攝者可能是當地的自由攝影記者阮清藝(Nguyen Thanh Nghe)。美聯社對此進行了調查,並在2025年1月發布報告,表示未發現任何證據證明該照片並非由黃公崴拍攝。
此外,紀錄片中還提到,當時美聯社西貢分社的影像編輯卡爾‧羅賓森(Carl Robinson)表示,他在編寫照片說明時,受到上司指示將照片歸功於黃公崴。這引發了關於新聞攝影作品歸屬和真實性的討論。
對此,美聯社(AP)進行了為期六個月的獨立調查,結果顯示沒有理由相信該照片是由其他人拍攝的。AP表示對紀錄片製作者將其描述為對相關指控不屑一顧感到驚訝和失望,並呼籲製片方解除對受訪者的保密協議,以便進行進一步調查。[5]
多位當年在場的目擊者,包括照片中的主角潘氏金福(Phan Thị Kim Phúc),都支持Nick Ut是該照片的拍攝者。Ut的律師正在尋求法律途徑,以阻止該紀錄片的上映,並考慮提起誹謗訴訟。
總的來說,AP堅持該照片由Nick Ut拍攝,並對紀錄片中的相反主張提出質疑。 而紀錄片《The Stringer》則是重新審視了這張具有歷史意義的照片背後的故事,引發了對戰地攝影記者職業道德和歷史真相的深入探討。
戰地攝影記者的道德責任,應該先拍攝還是先救人?
這張照片引發了關於攝影記者的道德責任的廣泛討論,許多人質疑:
戰地攝影記者是應該優先拍攝,還是應該先救助受害/難者?
在 Nick Ut 拍攝這張照片後,他確實立刻放下相機,將女孩送往醫院,這為他的道德立場提供了一個正面案例。
但整體而言,戰地攝影記者是否應該「袖手旁觀」以確保拍到震撼影像,仍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
新聞照片的影像力量與新聞倫理
眾所周知的事,是該照片成為反戰象徵,但也帶來一個問題:新聞攝影是否應該以震撼影像來影響公眾輿論? 其間的尺度如何拿捏?
這也引發了戰爭新聞是否應該「煽情化」或「操縱輿論」的爭論。
許多戰地記者認為,他們的責任是忠實記錄歷史,而非過度影響觀眾的情緒。新聞攝影史上有名的具體例子如:
埃迪‧亞當斯(Eddie Adams)—《西貢處決》(1968)[6]
📌 這張照片拍攝了越南戰爭期間,南越警察局長 阮玉鸞(Nguyễn Ngọc Loan) 在街頭處決越共俘虜的瞬間。
凱文‧卡特(Kevin Carter)—《饑餓的禿鷹》(1993)[7]
📌 拍攝於蘇丹,一名嚴重營養不良的兒童爬行在地,一隻禿鷹在後方觀看。
詹姆斯‧納赫特韋(James Nachtwey)— 戰爭與人道危機[8]
📌 納赫特韋記錄了 盧安達種族屠殺、伊拉克戰爭、車臣戰爭 等重大衝突,他的網站上有許多經典戰地攝影作品。
史蒂夫·麥凱瑞(Steve McCurry)—《阿富汗少女》(1984)[9]
📌 這張照片最初發表於《國家地理雜誌》,成為全球難民困境的象徵。
這些案例突顯了戰地攝影記者的職業道德問題,也讓我們反思:新聞攝影究竟應該是「記錄歷史」,還是「影響世界」? 我們可以繼續從以下幾個面向進行反思與討論。
是公共利益還是被攝者的意願與隱私重要?
這張照片中的主角潘氏金福(Phan Thi Kim Phuc) 當時年僅 9 歲,並未同意這張照片的發布。許多人認為,這樣的影像雖然強烈,但是否 侵犯了被攝者的隱私與尊嚴?這在新聞倫理上形成一個長期爭議:「公眾利益 vs. 個人隱私」,尤其是涉及未成年受害者時更為敏感。
如何判定歷史真相與照片歸屬?
誰是真正的拍攝者? 這張照片《戰火中的女孩》自始即紀錄為由 Nick Ut 拍攝,但《The Stringer》紀錄片質疑其真實性,這反映了:新聞機構如何確認攝影作品的歸屬?戰地攝影的影像是否可能被操控、篡改或被誤認? 這讓我們想起其他戰地攝影的「造假指控」,例如:西班牙內戰「倒下的士兵」(Robert Capa)[10]是否擺拍? 二戰「硫磺島升旗」照片[11]是否為重新構圖? 伊拉克戰爭中一些照片是否經過數位修改? 如果以上提問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新聞攝影與歷史真相間的關係如何判定?
影像與政治影響:新聞照片是否會被利用來塑造特定的歷史敘事?
這張照片《戰火中的女孩》直接影響了美國國內的反戰運動,進一步削弱美國政府對越戰的支持。 因此,許多知名學者認為,這張照片不僅是新聞影像,還成為政治工具,用來對抗美國政府的戰爭敘事。
例如美國著名作家和評論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她在1973年出版的《論攝影》(On Photography)一書中,探討了戰爭影像對公眾情感和政治態度的影響。
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弗雷德里克‧洛吉瓦爾(Fredrik Logevall),專門研究美國外交和越戰歷史。他的著作深入探討了媒體報導如何影響美國對越戰的政策和公眾輿論。
英國軍事歷史學家和記者馬克斯‧黑斯廷斯(Max Hastings),他在《越南啟示錄1945-1975:美國的夢魘、亞洲的悲劇》一書中,詳細描述了越戰期間媒體報導對美國國內政治和反戰情緒的影響。
這些學者的研究有助於理解《戰火中的女孩》照片如何超越新聞影像,成為影響政治宣傳和公眾認知的強大工具。
被攝者的後續人生是攝影記者需要持續追蹤關心的嗎?
《戰火中的女孩》潘氏金福[12]在後來的報導中曾經表示,她不希望這張照片只代表她的痛苦,而希望能為世界帶來和平信息。 她後來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親善大使,並創立「Kim Phuc 基金會」,幫助戰爭受害兒童,並曾於2019年2月11日在德國榮獲德勒斯登和平獎 (Dresden Peace Prize),以表彰其為世界衝突地區兒童做出的貢獻。
這讓人不禁反思,新聞攝影是否應該只關注事件本身,還是應該關心照片中的人物後續生活?
以上這些問題仍然影響著當今的新聞攝影,也沒有簡單的答案,特別是在戰地報導和人道主義新聞中持續引發辯論。
[1] https://www.theguardian.com/film/2025/jan/26/the-stringer-documentary-napalm-girl-photo
[2]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C%A3%E4%B8%B9%E6%96%AF%E7%94%B5%E5%BD%B1%E8%8A%82
日舞影展(英語:Sundance Film Festival),為獨立製片電影節之一。由著名導演、演員勞勃·瑞福於1984年創辦,專為獨立電影人和影片而設。每年1月18日-28日在美國猶他州的帕克城(Park City)舉行,為期11天。經過這些年的積累,這個美國本土的小電影節已成為獨立製片業的重要精神支柱,許多好萊塢的新銳導演都視之為執導主流商業大片的跳板。而好萊塢大製片公司要找新秀,「日舞影展」又是不容錯過的人力資源庫。電影節名字的由來,是根據勞勃·瑞福和保羅·紐曼一起出演的一部經典電影《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而來。
[3] 對紀錄片內容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這則Threads上的串文及留言討論。https://www.threads.net/@nathanotes/post/DFfmRhIBbVO
[4]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BD%98%E6%B0%8F%E9%87%91%E7%A6%8F
[5] https://apnews.com/article/vietnam-napalm-photo-stringer-film-0789694bd7cb37331d1e5c6a325f387e
[6] https://www.worldpressphoto.org/collection/photo/1978/eddie-adams/1
[7] https://www.nytimes.com/2021/01/22/world/africa/sudan-vulture-photo-kevin-carter.html
[8] https://www.nytimes.com/2021/01/22/world/africa/sudan-vulture-photo-kevin-carter.html
[9]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ulture/article/the-afghan-girl
[10]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0%92%E4%B8%8B%E7%9A%84%E5%A3%AB%E5%85%B5
[11]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1%AB%E7%A3%BA%E5%B3%B6%E5%8D%87%E6%9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