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台灣歷經百年大旱,農民被迫休耕或者轉種抗旱作物。
生活 2021.11.03 19:46 臺北時間

靠天吃飯!因應氣候變遷 改良作物、種雜糧

記者|吳繢杉、蔡玉茹、劉威廷

氣候變遷對一般人來說,可能只是生活上的不方便,但對農民來說,這簡直是生死交關了,2020年台灣歷經百年大旱,農民被迫休耕或者轉種抗旱作物,農改場這幾年也推出改良過的稻作品種,能省下超過三成用水。對抗劇烈氣候,台灣有哪些選擇?

2021年水資源問題全台有感,尤其靠天吃飯的農民,一期作被迫停灌。桃園中壢水稻農胡小萍:「去年10月14號就直接停灌嘛,那我爸爸的水稻已經長那麼高,都開花結果準備要收了,然後直接喊停,我們兩個就提著抽水馬達,就把前面那一點水加減抽。」

全台7.4萬公頃農田被迫休耕,補助金70億全民買單,只是光這樣,對農民而言真的夠嗎?胡小萍指出:「問題點來了,這些土地,你就讓他休耕、領補助就好嗎?還可以做其他方式嗎?你只要挫折久了你就會習慣。」

又怕水淹又怕乾旱,為了因應劇烈天候變化,桃園農改場從108年正式推出桃園五號,作物有早熟特性,可以延後一個月插秧,等於避開高峰,能節省35%的用水量。桃園農改場農藝及農產品加工副研究員楊志維:「大概在7月底前,就可以收穫完成,不會影響農友二期作在種植。」

除了改良品種,農民為了將氣候衝擊降到最低,原本一、二期都種水稻,如今轉種雜糧,例如黑豆、高粱等,相比水稻灌溉省一半。桃園農改場農藝及農產品加工助理研究員鄭智允:「栽種上的瓶頸,像胡麻他人力的缺乏,導致說農民的投入意願,可能會有一些限制。」只是雜糧類經濟效益有限,還是得找出田地的省水解方。

農工研究中心資源組研究員陳豐文博士表示:「所以有時候會現場把水門打開之後,可能會等一、兩天那水才會滿,因此會產生很多水源引用過多的問題,也許我們在現場,可以做智慧的給水門跟排水門,簡單的去監測到你要的水深之後,應該要停止。」

以水稻來說採乾溼交替灌溉法,也就是在田間設置監測水位設備,並裝好輸水管,等水位過低再補。除此之外,水資源重複利用,以桃園為例,每天7萬8千噸生活汙水,拿來洗車、澆花、清潔都可以,2021年也開始嘗試農業灌溉。

陳豐文表示:「如果我們的食安的標準,都有符合衛福部食用標準的話,可以一次、兩次再利用,那剩餘的水我們才排放到河川裡面,那就不用再擔心所謂的乾旱的問題。」

農民看天吃飯,但如今老天變臉毫無規則,面對氣候瞬息萬變,寶島作物首當其衝,栽植耕種、研發新法,一切都得跟著變。

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