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半年台灣迎來56年來最嚴重乾旱,但8月中南部豪大雨不斷,瞬間旱災變水災,這些極端氣候都跟海洋脫不了關係,海洋佔全球超過70%面積,其中微生物每年可以產出總量一半的氧氣,吸收超過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和90%的大氣廢熱。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教授陳明德:「海洋(近百年)其實已經幫我們吸收掉很多的熱,未來這幾百年,海洋其實最後還是會把這些熱排出來。」
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在最後一次冰河時期,約2萬多年前,推測落在180ppm左右,西元1800年,工業化時代來臨前280ppm,如今人類每年排放約400億公噸的二氧化碳到大氣中,2021年5月,全球二氧化碳平均值已經達到419ppm。
國立海洋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學生許婷媗:「現在就是要把已經分析好的上機瓶,放到進樣盤裡面。」國立海大地科所研究生拿起樣品,放進機器進行分析,藉此計算推測出古海洋溫度,但如今二氧化碳濃度不斷飆升,全球暖化,海水溫度升高,不同以往,極端氣候頻頻發生。
陳明德表示:「隨著全球的暖化,颱風生成的地方會越來越靠近陸地,形成的地方離台灣越來越近,兩三天就要到來了,所謂比較猛爆性的一些氣象災害,洪水、颱風對於台灣來講,會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全球升溫,也造成冰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融,流入海洋,加劇海平面上升速度,透過沉積物分析,推測出11世紀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0.6mm,目前全球平均每年1.9mm速度上升中,但台灣四面環海,海平面升高速度比全球快2倍。
陳明德指出:「當這些冰溶化以後,造成所謂的海平面上升,在2萬年前的冰河期,(比現在)下降了大概100公尺,特別對於我們台灣來講,海水面升降的變化,會是一個非常大的影響。」
推估2050年,全島會有2,120平方公里受影響,首都台北市的台北車站、總統府泡水,台中市的台中港、高美濕地也可能被淹沒,宜蘭平原、雲林、嘉義、台南沿海地區已經消失,海港城市高雄,包括高雄車站、美麗島捷運站,都將成為汪洋。
鎖定海洋、大氣、生態,學術單位嚴密監測,阻止全球暖化與海平面上升已經不可能,只能透過自覺性的節能減碳,減緩環境惡化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