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2022.02.11 20:06 臺北時間

「全民隨時備戰」!守土人人有責 後備教召新挑戰

記者|葉郁甫

攝影|董佑駿、魏林彥、方柏丰

台灣這幾年頻繁兵棋推演、戰備操演,學者分析,以中共三棲立體攻擊能力不斷提升,萬一襲台,第一波地面攻擊將來自於空中,交戰地點不再是海邊,而是進攻首都市區!因此全民得隨時備戰,後備戰力就非常重要。

午夜時分萬籟俱寂,空蕩的街頭只有鐵甲呼嘯而過,被疫情耽擱了大半年的戰備週,去年第四季恢復按表操課,部隊人車徹夜移防,因為仗在那裡打,兵一樣在哪兒練。

田野、鄉間、高鐵下就是前進指揮所,四個星期反覆偵查,推了又推的戰術戰法,不走出營門實地驗證,就怕規劃的跟戰時遇到的完全不一樣,包括疏散路線。首都一但遭到空襲,憲兵雲豹車隊去哪保存戰力,職棒球場的地下車道能否容身,走一趟才知道,相同概念也用在自走砲,頭一回獲准不上板車,「自走」逛大街。

《全球防衛雜誌》資深編輯宋玉寧:「以往我們常常看到國軍有所謂縮短距離操演,可能我這個車50公尺內動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如果他要動兩公里是不是確定也妥善,當然利用這個機會,當然也是驗證方式。」

西岸多戰事,當駐地部隊全面投入,伏兵也沒閒著,模擬中部灘岸,國軍聯兵營和登陸敵軍正面交鋒,特戰部隊機降加入戰場,以火力支援同袍,行之有年的山隘行軍,2021下半年正式改稱戰術任務訓練,起因徒步長征三百公里,磨練意志的象徵性早已大於實際意義,過去幾次更名,從2019改為濱海城鎮要地,兩年後更著重戰術任務抽測,因為威脅未必來自海上,天上掉下來的也往往不是禮物。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揭仲:「隨著中共這種跨海作戰能力的提升,三棲立體攻擊能力的提升,以後中共的第一波地面攻擊,可能不再來自於海上,而來自於空中,交戰的地點不再是台灣海邊,可能直接是台灣的腹地,譬如說台北周遭的市區屋內。」

軍情與航空網站主編施孝瑋:「長期以往,國軍的部隊地面部隊甚至於特戰部隊,都極為缺乏相關這樣的經驗以及實際戰場交火的經驗,例如像在巷戰中,很可能就會要求你人員盡量不要靠牆壁太近,如果靠牆壁太近,要如何攻擊和防範,甚至於連破門的時候,你要如何應付門後的狀況。」

戰爭模式在變,應對也得變,大把美金買軍備如何發揮最大效益,除了訓練還是訓練。黑鷹直升機上青天白日徽格外顯眼,還有這一身國軍數位迷彩,美國陸軍第一特種作戰群形象短片,證實美軍在台協訓ING,而海外取經也不曾間斷。

垂直尾翼上塗銷痕跡,遮掩不了國軍6架F-16從美國路克基地鳳還巢,不光為了驗證跨洋馳援,舊機換新機,維持我國飛官換訓能量才是主因,只是面對兩岸軍力失衡,練兵小而精,重質不重量,終究是理想。

萬一戰線拉長濱海無法決勝,常備兵力就是那麼16萬人,那後備支援呢?按照國防部戰略,一但解放軍開始進犯台灣,當現役部隊全心投入火線打擊,海岸線城鎮守備,或是保護重要基礎設施,就得依賴民防,老兵不死,真的嗎?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揭仲:「如果國軍在灘岸階段沒辦法擋住共軍的攻擊,接下來等作戰進入台灣腹地城鎮的時候,國軍可能沒有足夠的地面部隊來去應付中共後續階段,所以久而久之美軍就把國軍後備戰力,看成是國軍能不能在台灣獨立持久作戰代表性的指標,全動署的成立,我覺得是國防部拿來告訴美方說,我們開始重視後備力量的指標。」

如果兵源不足、動員能量失調是既成事實,那麼史上最硬教召或許就是國人義務。今年元旦全民防衛動員署揭牌上路,何時代表軍方跨部會協調,戰時或災時人物力徵募,還是未知數

而新舊並行,最長14天的後備召訓,2022第一季就將打響單位第一戰,和舊制相比,除了天數多一倍,1.5萬名退伍八年內的受召役男,光是各型輕兵器射擊訓練時數就上看28小時,而戰鬥教練,也不再關起門練兵,56小時內將面對行軍、宿營和野炊,更比照常備部隊學著構築防禦工事、戰場急救,以及應對各種戰場狀況,軍方甚至祭出數千元「重賞」,吸引勇夫一來再來,只求戰技人人熟能生巧。

《全球防衛雜誌》資深編輯宋玉寧:「即便是一個基本步槍兵,我們怎麼提升基本步槍兵他的一個作戰技巧,假設以我們現在作戰目標來講,可能我需要你百分之八十,可是你原本在部隊是百分之五十,那你怎麼樣強求說,他回來受訓即便七天變十四天,他能夠變成說我變成百分之八十,比原先我在現役部隊還更強,即便是國民兵如果給我們一些建議,如果我們不變動的話,我相信後備部隊戰力還是不會很明顯的提升。」

防長邱國正一聲令下,處處即戰場,時時都訓練,箭在弦上,但想克敵制勝,神兵還需利器。

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