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媒體人邱明玉:「我一個是密切接觸者的人來說,我當務之急就想要先快篩,才知道下一步要怎麼做,問題是我就感覺我好像人球一樣,這樣被踢來踢去、踢來踢去。」
邱明玉19日跟確診主持人周玉蔻同台,但在她還沒收到匡列或通知前,無法公費PCR採檢,也不能申請保險理賠,邱明玉嘲諷自己成了接觸者人球。
邱明玉:「像我們這種密切接觸者或是說確診者,他們下一步的SOP是什麼,我認為還是蠻多人跟我一樣,就是第一時間還是無所適從。」
根據現行規定,密切接觸者必須居家隔離10天,並在匡列、隔離期滿時各做一次快篩,如果是陰性,隔離結束後再自主健康管理7天,如果快篩陽性,就再進行PCR採檢,確認感染則進行居家照護,或前往集中檢疫所治療。但問題是確診者持續增加,影響通報效率,何謂密切接觸者,是否有必要重新定義。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這段時間他的案例都很多,那在聯繫上需要一點時間,對於密切接觸者的定義還是一樣,等於是在沒有適當的防護之下,那接觸超過15分鐘,就有可能被定義成密切接觸者。」
還有密切接觸者的接觸者也變多,根據指揮中心SOP,第一步先進行自我健康監測,沒有必要就避免外出,不聚餐聚會,等待密切接觸者採檢結果出爐,如果是陰性就解除監測,反之就會被列為密切接觸者。
但不只是等待通知、確認匡列太耗費時間,以台北市為例,每發現1個確診者,平均匡列10.6人,至今累積上萬名接觸者,依照現行匡列隔離標準,被隔離者是確診數量的10倍,第一線防疫以及行政系統都承受不了。隨著台灣決定以減災取代清零,與病毒共存,匡列隔離標準也有必要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