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幕 2022.06.11 21:16 臺北時間

迎戰氣候變遷 台灣鯛翻身外銷全球

記者|鏡新聞

您應該有聽過台灣鯛,它現在是火鍋店的熱門選擇,還成為了台灣的驕傲,外銷到歐、美、日等國家。這種「台灣鯛」其實就是從「吳郭魚」而來,過去的吳郭魚,因為土味重不受青睞,經過多年品種改良後,它終於成為台灣鯛,沒了土味、肉質又鮮甜,還因此被封為國寶魚。但這樣的轉型過程,可以說考驗重重,相當不容易,今天我們就帶您到台灣鯛的最大產地:雲林縣去看看。雲林縣,被稱為台灣鯛的故鄉,過去因為收購價被中盤商掌握,養殖戶生存不易,隨後又碰上氣候變遷、地球暖化,魚隻大量暴斃,為了和氣候變遷抗衡,雲林口湖一家合作社,就發展出「智慧養殖系統」,還因此讓台灣鯛的產量倍增,除此之外,他們還讓台灣鯛可以「全魚應用」,像是廢棄的魚鱗,不但可以成為膠原蛋白,還可以製成人工眼角膜,替全球的失明人口找到一道光,也替傳統的魚類養殖找到新出路。

鴻喜菇下鍋炒到微軟,加上茄子,再和獨門醬汁一起悶煮,重頭戲的台灣鯛魚緊接著上場,一片一片小心翼翼擺好,吸飽湯汁準備上桌。台灣鯛其實就是經過多年改良,優質化的吳郭魚,近年來已經成為台灣水產的生力軍,還能外銷到美國、韓國、日本等國家,背後的最大推手是他,台灣歷年來最年輕的神農獎得主。

70年次的王益豐,是土生土長的雲林口湖人,在這個沿海小漁村,早年有不少人養殖台灣鯛,王益豐家族也是其中之一,家裡三代都靠養殖吃飯,但是當時價格掌握在中盤商手裡,有一年台灣鯛價格大崩盤,中盤商不想虧損,惡意毀約。

雲林口湖漁業合作社總經理王益豐:「我們那些魚其實你就叫他要來捕撈,他就不來了,可是這些魚如果在我們傳統土塘裡面,其實它的壓力跟風險其實是很大的,第一個你不可能讓他不吃飼料,牠就會瘦下去,牠的重量就會減少,第二個,你如果天氣太熱的時候這些魚呢,因為密度太高,所以呢牠受不了啊,互相爭互相纏鬥的時候,牠就會損傷就會死亡,後來我們是因緣際會,然後遇到說,欸可以把它拿來做加工。」(完整版請觀看影片)

「鏡新聞」已在MOD508台與YouTube頻道同步播出。

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