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2025.02.21 15:52 臺北時間

【菱傳媒民調】六都社會感知滿意度調查 陳其邁最高

作者|張佑宗(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

「社會期望偏誤」(social desirability biases)是指在調查或訪談過程中,受訪者因為想要獲得社會認可或避免負面評價,而傾向於誇大或掩飾某些行為與評價,以符合社會規範或道德標準的現象。這種偏誤會導致調查結果與受訪者的真實答案不符,使得數據的準確性受到影響。根據一些研究顯示,女性、教育程度較低者,可能更容易受到社會期望影響,傾向於提供符合社會期望的回答。年輕世代可能更具批判性,對於某些議題的態度,可能與年長世代不同。

針對縣市長滿意度的調查,是一種敏感性問題的調查,尤其當受訪者和多數人的態度不同,或是受訪者的政黨立場,與地方執政的縣市長不同時,社會期望偏誤的現象會更普遍。

如何矯正這個問題?目前有幾種方法。一是減少社會期待偏誤的方法。減少社會期望偏誤的方法很多,例如受訪者以匿名的方式進行調查,降低受訪者的壓力。或是讓受訪者自行輸入答案,而不是由訪問員記錄,減少外部壓力。或是採用列項實驗(list experiment)的研究設計,受訪者透過列項實驗,允許受訪者在不直接表達個人立場的情況下,透露他們對敏感議題的真實態度。

或是使用內隱聯結測試(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測量受訪者對某些態度(如種族、性別、年齡、政治立場等)的內隱態度或偏見。還有一種更簡易的方法,稱為「第三方報告」(third-party reporting),其方法是隨機抽樣調查受訪者,請受訪者回答他們朋友的意見,而非受訪者本身的意見。這一方法主要的理論依據是,與報告自身的意見或行為相比,當受訪者報告朋友的意見或行為時,受社會期望偏誤的影響較小,所獲得的數據更能反映研究群體中敏感行為的真實情況。

本次菱傳媒針對縣市長滿意度的民調,除了使用傳統的測量題目外(個人主觀評價),加入社會感知滿意度這個新的題目,這就是一種「第三方報告」的研究設計,用來檢證與個人主觀評價測量結果的差異。

事實上,主觀與客觀測量結果整體差異不大。以附表1的結果顯示,不論在滿意度的排名或及滿意度百分比的分布上,各縣市在個人主觀評價與社會感知的差距並不大。最大的出現在高雄市長陳其邁,個人主觀評價比社會感知少了3.38%。第二個差距最大的是台中市長盧秀燕,個人主觀評價比社會感知少了2.15%。整體而言,社會感知與個人主觀評價兩者呈現高度的相關性。社會感知評價越高的縣市長,在個人主觀的評價上也就越高。社會感知評價越低的縣市長,個人主觀的評價也就越低。

社會感知滿意度與主觀滿意度差距

通常而言,社會感知滿意度的分布較為合理與客觀,雖然社會感知滿意度和主觀滿意度的差距不大,但仔細分析之後兩者還是有所不同的。表2顯示,以嘉義縣長翁章梁為例,在主觀滿意度上,有高達47%的人表示非常滿意,但在社會感知滿意度上,降到只有40%的人表示非常滿意。再以雲林縣長張麗善為例,在主觀滿意度上,有高達52%的人表示非常滿意,但在社會感知滿意度上,降到只有39%的人表示非常滿意。

就整體百分比的分布來看,個人主觀滿意度呈現出來的是一個兩極化現象,而社會感知滿意度的分布偏向一個常態分布。兩種不同測量方法得出來的結果,主要是程度上的差異,而不是類別的差異,社會感知滿意度會是比較常態與合理的分布。

社會感知滿意度比較

對敏感性問題進行調查時,相較於直接詢問受訪者自身,詢問第三方意見的問卷設計,有助於減少社會期望偏誤的問題。然而,這種調查方法目前仍有許多缺點需要改進,例如受訪者可能並不完全了解其他人對縣市長滿意的程度,他們的回應可能基於推測或刻板印象,而非實際觀察。其次,受訪者的社交圈可能不具代表性,無法反映更廣泛的人群特徵。如果受訪者主要在同溫層來往,其報告無法適用於異質性的群體。

雖然第三方報告方法能減少社會期望偏誤,但面臨個人資訊的不完整、個人回憶的偏誤、個人觀察的偏誤、個人回答背後動機等問題,對調查結果的推論會產生限制。因此,我們必須將第三方報告方法與其他的數據來源,尤其是結合社會網絡分析的方法,才能提高調查結果的準確性和可信度。

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