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面對對岸武力威脅,台灣研發最新飛彈射程近2千公里,足以直達中國北京。

自己國家自己救!國防MIT潛艦飛彈 顯神通

記者|葉郁甫

攝影|魏林彥、許家勝

升級軍購案十年磨一劍,F-16V作戰隊風光成軍,單機炫技躍動天空,也鼓舞國人,事實上110年下半一連串軍力展演,「主場選手」風頭最健,雄風、天弓飛彈發射車組,透過轉播揚威國際,陸射版劍二也在國家盛典首度亮相。

至於典禮上沒看到的「大咖」們,在國境東南角「悄悄」現身,紅藍白鮮明彩繪,為台東天際增色,勇鷹高教機飛越中央山脈,正式加入志航基地,蔡政府的造飛機夢想,在飛官搖籃交機這一刻,寫下歷史新頁,而養兵千日,亮劍一時。

國防部五年兵整報告,建軍要項「雄昇飛彈」字樣頭一回出現,就這麼巧,報告書送交立院當天,部長邱國正遠赴九鵬基地,見證長程高速巡弋飛彈試射,知情人士透露,射程上看一千多公里,足以打擊中國東南沿岸重要據點,源頭反制攻台行動。

前雄三飛彈總工程師張誠:「既然叫反渡海作戰,那如果他還沒有渡海之前,我們就把它清理掉,就更有效率。所以我們就提出一個20、30、30、20的概念,第二個百分之三十就是電子戰的部分,經過電子戰讓彈道飛彈偏航,第三個三十回到我們最古老最傳統的方式,用天弓三型或愛國者三型做攔截,最後二十是什麼呢,把他可能攻擊目標的陣地強固,讓他就算打到也沒辦法發揮這麼大的效益。」專家說法一如110年國防報告書揭露內容,機動精準火力強的不對稱戰力,是台海軍力失衡當前公認最佳解方。

沱江級飛彈巡邏艦成功問世後,在台海防衛戰略裡扮演重要角色,所以海軍高效能艦艇的打造同樣被列為海空戰力提升計畫之內,但直逼2,400億的特別預算,該不該全花在國造武器,立院朝野爭論不休。

國民黨立委江啟臣:「這當中不應該只是去限制對內採購而已,其實包括對美採購,反倒是國內的軍品採購,應該要有更嚴格的監督。」

民進黨立委柯建銘:「把軍購移到特別條例,把特別條例移到中央政府總預算,這樣乾坤大挪移這是徹底違憲。」

鏖戰整個會期,甚至不惜逕付二讀,海空戰力提升特別預算,終於趕在一月中旬臨時會結束前三讀通過,藍綠交鋒導火線,起因預支2369.6億,八大項目卻清一色都是MIT,囊括雄二、雄三、機動發射系統、天弓三型、陸射劍二防空飛彈,堪稱自走彈藥的劍翔無人機、萬劍彈、雄昇飛彈,沱江級巡邏艦量產型,以及海巡艦平戰轉換,這還沒包含水下戰力。

國防外交委員會召委陳以信:「潛艦小組參謀。」去年12月,潛艦國造執行進度,隨著決策團隊首度現身,而浮出水面,消息指出海軍和台灣造船,力拚2023下半年讓第一艘原型艦下水測試,為兌現政策支票,也為應對當前台海情勢。

國防安全研究院軍事戰略暨產業所長蘇紫雲:「如果你想靠潛艦八艘,總共大概可以搭載160枚的魚雷或飛彈,去阻擋幾百艘的船團是很難的,但是這些大規模的船團,我們靠的就是陸基的反艦飛彈,接著這些潛艦可以散出去,等於在台灣的北邊跟南邊組成兩翼,還有東邊形成後衛,可以阻卻中共作戰艦艇襲擾台灣,所以潛艦他的確是不對稱作戰的支柱,所謂不對稱作戰,我想他是戰力組合,不是只靠一兩種裝備去達成。」

補上重層嚇阻戰略重要拼圖,台灣的造艦大計晚了20年終於破浪前行,多個先進國家幕後不吝分享經驗,美方也大開綠燈,回首國防自主來時路,其實荊棘遍佈。

前雄三飛彈總工程師張誠:「巡弋飛彈如果沒有取得什麼所謂地貌圖資的話,也沒什麼好巡弋了。當初我們光取得這個東西就夠困難了,GPS或導航定位系統美國是絕對不會給你的。中國大陸在第一島鏈的巡弋,以經變常態了。現在在這個結構下,美軍希望在第一島鏈部署中程彈道飛彈的架構下,他當然希望台灣這邊也部署這種武器,可是我們台灣跟美國的關係不是正式邦交的關係,甚至連正式聯盟關係都沒有的情形之下,他當然希望你自己處理你的事情。」

攤開近幾年軍購清單,專打敵軍防空設施的反輻射飛彈,精準遙控彈藥JSOW,增程型空對地飛彈SLAM-ER,以及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射程動輒上百公里,不難發現美方逐漸默許台灣攻敵必救,但人助必先自助。

國防安全研究院軍事戰略暨產業所長蘇紫雲:「外購的武器跟國製的武器,我覺得是一個平衡,有點像雞尾酒,他不是0跟1的關係,是比例原則。我們可以獲得魚叉飛彈,是因為我們可以自製雄風飛彈,我們可以獲得AIM120,就是因為我們可以自製天劍二系列飛彈,所以在國際政治的環境之下,我想很清楚就是自助體系,你只有確保有一定的能力才有辦法去買到同級的武器,我們再找的不是一個妥協,我覺得比較像是一個甜蜜點。」

軍備競賽現實不允許,如何運用有限資源,打造不沉空母,帶著島民在大國博弈當中平安航行,是藝術也是學問。

更新時間 2022.02.15 11:11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