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耕作菱角農林丙火:「可以採收多少還是要看天啦,像最近北風很冷冽,菱角很快會葉子掉光,就沒了。」來到台南官田,目光所及是片片浮在水田間的浮葉,還有多少人知道這裡是菱角的故鄉?
11月底的採收季濕濕冷冷,官田區土質偏黏、鄰近烏山頭水庫,種出來的菱角Q、香,占全台灣近9成的產量,和其他農作物不一樣的是,菱角從栽種到出售,每一項環節都是純手工,沒有機器能代勞。
剝菱工阿香:「越硬越難剝,最怕刺到手。」剝菱工李阿嬤(80歲):「我剝30幾年了,速度跟以前一樣,現在孩子都不吃菱角啦。剝菱工王伯伯(70歲):「這算手工藝啦,老人比較多,打打工啦,無聊出來工作。」王伯伯家中還有兩位90歲的長輩,此時也正在家剝菱角。
若不是歲月不饒人,還想下水採菱角。菱角水田約60公分深,土壤黏著度又強,所以下了水,得用跪著才好前進,對年邁的老人家來說,未免太折騰。和台灣多數農業鄉鎮問題一樣,隨著人口老化,菱角耕種面積,從鼎盛時的400公頃下滑到2021年的298公頃,也代表菱角鳥的棲地將越來越少。(完整版請觀看影片)
「鏡新聞」已在MOD508台與YouTube頻道同步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