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在日內瓦時間12日發布新聞稿,指出「猴痘病毒」(Monkeypox)最早是在1958年被發現,採用時興的「發現或傳播地區」命名邏輯,然而隨著醫學史觀改變,現代的科學們多同意,新病毒的命名應避免冒犯任何文化、社會、國家、區域、專業或族裔社群,並儘量減少對貿易、旅行、旅遊或動物福利的任何負面影響。
有鑑於此,世衛召集的專家小組經討論,決定用羅馬數字與小寫字母重新命名猴痘病毒分支,將此前在剛果盆地(Congo Basin, Central African)流行的分支稱為分支I(Clade one),西非(West African)分支稱為分支II(Clade two),未來不再以地區來稱呼。其中,分支II又包括2個亞分支,即IIa和IIb,而IIb就是今年主要傳播的病毒變種。
各分支的新名稱隨著新聞稿發布即刻生效。至於「猴痘」,先前有科學家提出或可更名為「hMPXV」,世衛則表示,針對病毒本身的重新命名仍在研討中。
這波猴痘疫情在歐美快速傳開,台灣亦有零星病例,各地已傳出同性戀、雙性戀等LGBT群體被攻擊,巴西也發生10隻猴子被毒死的事件,種種現象都讓世衛認為有必要快速病毒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