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前先戴上口罩成了疫情日常,但根據綠色和平估算,以一片4公克的口罩來計算,3個月下來大約可產生5,500公噸的一般性垃圾。解決防疫垃圾問題,遠東新世紀推出可分解材質,就可作為口罩內外兩層材料。遠東新世紀化纖總部協理黃全億:「(生物可分解)它的強度,還有它的使用壽命耐受性,就相對會受到一些挑戰,所以我們結合了材料的使用,還有紡織技術的發展,讓紗線不僅還是可以生物可分解,兼顧了材料的強度、壽命。」
今年台北紡織展其中一大主題,聚焦永續環保,讓陸海空的廢棄物都能全面回收,再製成紡織品。陸地方面就屬常見寶特瓶回收,重新抽紗、織布,藉由紡織工業再生循環,而漁網、蚵繩的海洋廢棄物也是回收後做成聚酯纖維,使用在衣服、鞋子等物品上。就連工業廢氣也不浪費,將回收的二氧化碳轉化成乙醇,再進一步做成聚酯原料占比達30%,甚至連植物也可以提煉成聚酯或耐隆。
福懋織物設計副資深工程師劉明昇:「減少對石化的依賴,我們是用農業的廢棄物,像玉米梗,還有甘蔗渣,從廢棄物裡面提煉出來。」為了達到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且避免塑化纖維成為萬年不壞的垃圾,除了將廢棄物循環再利用,也可藉由細菌分解塑化纖維,綠色紡織技術再進化,提升台灣軟實力。
「鏡新聞」已在MOD508台與YouTube頻道同步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