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廣告

廣告

看到警方拉起的黃色封鎖線,就知道有重大社會事件發生。(圖片來源: 鏡新聞資料畫面)

從鏡電視如何處理社會新聞談起

作者|翁秀琪

對於台灣社會新聞發展有興趣的,可以閱讀: 王天濱(2002)。<<台灣社會新聞發展史>>。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一般人有一個刻版印象,以為台灣的社會和八卦新聞是壹週刊和蘋果日報帶進來的。其實,你如果去閱讀王天濱的書,你會發現聯合報當年是靠瑠公圳分屍案(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1%A0%E5%85%AC%E5%9C%B3%E5%88%86%E5%B1%8D%E6%A1%88) 這則社會新聞才打下天下的,至於該報以後又聚焦於政治新聞,那已經是後話了。有關聯合報在政治新聞這部分的發展和討論,可以參考張作錦(2019),<<姑念該生: 新聞記者張作錦生平回憶記事>>。台北:天下文化、遠見)。

猶記得我2021.01.18下午一點半第一次參加採訪中心報稿會議時,那天是編輯部總監主持會議。會中,社會組組長提及她在前一份工作中,因為報導一位祖母把自己的孫女虐待死而被法院判處極重的刑期。由於這是第一起祖母因虐待孫女而被判重刑的案例,所以在報導中比較詳盡地描繪了虐待的過程,她也因此被兒福機構檢舉,也被服務的電視台提到台內的倫理委員會檢討。她表示,當時因為該案祖母虐待手法極為兇殘,且為第一起類似案件中親人被判重刑者,所以她才較為詳盡地報導。這類新聞該不該報導,如何報導? 大家心裡都有一個大大的問號。

另以2021.02.23「家暴鬧命案」為例,因為引起情殺糾紛的原因很私人,社會組長原先沒有開稿,而在報稿後以案例方式提出「如何做出不一樣的社會新聞」的提問,採訪中心總監站起來提示,「殺死人仍是重大新聞案件」,要回歸新聞價值原則,不要矯枉過正,認為報導社會新聞一定要注入社會光明面或因噎廢食。2021.02.26編採會針對火災燒死資源回收老人的新聞,也有類似的討論。

顯然,在鏡電視工作的記者,特別是社會組同仁,都還在摸索社會新聞什麼該報、什麼不該報,「報導的基準線」該畫在哪裡?

這個問題看似很難回答,但也不是那麼難。 採訪中心總監在02.23的討論中給了很好的答案。各位想想,如果我們把「社會新聞」的「社會」兩個字遮起來,剩下新聞兩個字,那麼判斷一則新聞該不該報導,就是根據該則新聞的新聞價值來判斷。有新聞價值的,我們就該報導。新聞價值是甚麼? 這是新聞採訪寫作課的ABC,就不用再贅述了。

比較困難的問題是如何報導? 如何找到一個或一些重要的面向來呈現我們的新聞(包括社會新聞)。其實,做新聞和做研究非常類似。我們做研究時,最重要的就是問題意識,就是問: 你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 這個研究做出來以後,對於人類的知識可以增加甚麼? 它是一個從已知到未知的過程。

做新聞報導難道不是這樣嗎? 記者有一個新聞線索,正像做研究的人有一個研究題目。我們會思考我們該怎麼去追這個線索? 這個線索有幾種可以報導的面向? 我們可以像做研究一樣,把可能的面向都寫出來,然後判斷和選擇出哪一個或哪幾個面向是重要的,接著就是去找資料和知情人士 (wiseman),盡量獲取可以回答各面向提問的材料,然後用符合鏡電視報導準則的手法,以及可以符應鏡電視頻道核心價值的方式報導出來。

做研究講究創意,做新聞也需要創意。創意不是要我們去捏造,創意是要我們找出新的題材,新的角度,新的觀點,新的方法 (例如運用資料圖像化的手法,可以參考這篇 https://www.twreporter.org/a/media-nyt-graphics-department) 。)

記得我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曾經對我說,做研究最後要講究「美學」。我一開始沒有聽懂,不知道研究的美學是甚麼。其實,它就是一種好的品味。我們的研究論文,一定要切中題旨,該出現的就出現,無關的內容一定要刪除,然後展現創意,纖濃合度,發現了前人沒有發現的知識。 這就是研究的美學和品味。

新聞也一樣必須講究美學和品味。電視新聞的美學和品味的構成元素有影像、聲音、文字和敘事風格。每種元素都搭配得纖濃合度,品味就自然展現。任何一種元素沒有抓準,就從美的這頭,跑到聳動 (sensational) 的那頭去了,或從好新聞的這頭,跑到壞新聞的那頭去了,而且往往僅是一線之隔。然後,最重要的當然是你所呈現的內容是否能讓閱聽人得到新的知識,要提供閱聽人「新」聞。

最後,建議大家有時間看一下Netflix上的 Spotlight 這部影片,我認為這是每一個新聞人都應該看的影片。https://medium.com/incluvie/revisiting-spotlight-now-on-netflix-5faddea2406 嚴格講起來,這也是從一則看似普通的社會新聞發展出來的大新聞。

另外,天下文化出版的華盛頓郵報發行人Katharine Graham的自傳<<個人歷史(上)、(下)>>,也非常值得參考。 她在書中很詳細地陳述了華盛頓郵報當年如何處理「水門事件」這個動搖美國國本,導致尼克森總統必須道歉下台的報導。水門事件一開始的時候,也是一則1972年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位於華盛頓特區的水門綜合大廈被人侵入的小社會事件,後來發展成動搖國本的大政治事件。

(本文改寫自<<鏡電視公評人季報>>試刊號,該期季報未上網。)

更新時間 2022.10.24 13:57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