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廣告

廣告

以色列遇襲後,10月7日,加薩走廊一棟巴勒斯坦建築物遭轟炸。(AFP)

專業媒體如何報導以色列和哈馬斯之間的衝突

作者|外部公評人翁秀琪

近期,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因為在報導以色列和哈馬斯之間的衝突時,堅拒使用「恐怖分子」這個概念而被英國國防部長格蘭特‧沙普斯(Grant Shapps)指責「(BBC)這項報導政策『近乎可恥』」[1]

BBC的發言人指出,BBC長期以來的立場是,除非指名使用這個概念的人或組織(例如:美國政府、英國國防部),否則記者自己不會使用「恐怖分子」這個概念。 BBC資深駐外記者約翰‧辛普森(John Simpson)也表示:「稱某人為恐怖分子意味著你偏袒一方」。[2]

法新社的艾瑞克‧魏斯哈特(Eric Wishart)在近期(10 月 18 日星期三)舉辦的一場ONO快閃討論會中,提供了一份法新社對於記者編輯如何報導以色列和哈馬斯之間衝突的指導原則[3],極具參考價值,底下擇要介紹給國內的媒體參考。

這份指導原則共包括了安全與心理健康、社群媒體、語言、恐怖分子/恐怖主義、仇恨言論、人質、假訊息、圖形影像等八個部分,內容簡要整理如下:

安全與心理健康

「我們(AFP)所有的地面工作人員都經過了如何因應惡劣環境的培訓,並配備了適當的防護裝備。 然而,仍然不可能保護員工免受所有意外情況的影響。 兩名法新社記者在黎巴嫩南部的襲擊中受傷,路透社視訊記者伊薩姆‧·阿卜杜拉(Issam Abdallah)被殺,另外四名記者受傷(兩名來自路透社,兩名來自半島電視台)。 路透社和法新社已呼籲以色列國防軍進行徹底調查,法新社也正在進行自己的調查(有事件的影片證據)。

我們已將我們的團隊從加薩城(Gaza City)轉移到南部,並在拉法(Rafah)開展工作,

除了身體遭受風險之外,我們在以色列、加薩和中東地區的記者也受到心理影響。 法新社訂閱了 Eutelmed[4],這是一個以 60 種語言提供線上心理諮詢和幫助的國際組織。

遠在前線的記者可能會因接觸有關暴力的圖形圖像和令人不安的細節而遭受內在的創傷,我們公司的醫生正在準備如何保護您的心理健康的指南。

DART 中心提供了有關如何最大程度地降低因接觸創傷性意象而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的風險的指南。」

法新社的記者團隊在前往前線前,接受充分的戰地惡劣環境因應訓練,公司也會提供適當的防護裝備。考量採訪團隊的採訪報導安全,會將採訪據點移至相對安全的場所。除身體安全外,更照顧採訪團隊的心理健康問題,降低因接觸創傷性意象而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的風險。

社群媒體

「我們建議我們的員工不要在社群媒體上評論衝突,並限制自己分享法新社的貼文。 原因是多方面的:即使是最輕微的錯誤言論或評論,都會讓新聞機構和記者面臨偏見的指控; 網路環境有毒,即使是最平常的貼文也可能招致大量網路謾罵; 考慮不周的社群媒體貼文也可能危及現場記者。 如果您的記者受到網路騷擾,美國筆會發布的一份線上現場因應手冊,提供如何應對的建議。」

法新社建議它的員工不要在社群媒體上評論衝突,也儘量不要在社群媒體上分享法新社的貼文,除避免危及現場報導的記者團隊外,也可以避免因為發文而招致網路謾罵。 法新社並提醒員工如受到網路騷擾,可以在美國筆會發布的現場因應手冊[5]中尋求適當的因應策略。

語言

「我們(AFP)制定了有關衝突相關語言和術語使用的詳細指南,並隨著衝突的發展定期更新。 我們已向世界各地的員工強調,他們必須格外警惕,並熟悉正確的術語。 這就是衝突的全球影響——來自世界另一端的措辭不當的照片說明可能會被發現並在網上分享,並使記者或新聞媒體面臨網絡或現實世界的暴力。

最有爭議的問題是關於使用恐怖分子和恐怖主義來描述哈馬斯及其對以色列的襲擊的討論。」

恐怖分子、恐怖主義

「法新社並未將任何運動、組織、遊擊隊或武裝團體描述為恐怖分子,即使他們參與了可被定義為恐怖分子的行為,即出於政治動機殺害無辜平民,意圖製造恐懼。

然而,如果一個組織被美國、歐盟或聯合國認定為恐怖組織,我們就應該這麼說(按:指具體引述消息來源)。 此時,我們可以直接引用「恐怖分子」和「恐怖主義」。

我們不應該使用恐怖分子這個詞來描述在建築物中放置炸彈、引爆炸彈或劫持飛機或巴士的個人。 相反,請使用中性、更準確的描述,例如自殺式炸彈襲擊者、人質劫持者和劫機者。

制定這些風格規則的原因是,政府經常將反對派、分離主義或其他激進組織稱為恐怖分子,因此為了客觀性,法新社最好避免做出這種價值判斷。

作為新聞機構,法新社的使命是報導事實,而不是貼上標籤。 例如,我們對政客的錯誤言論進行事實核查,但我們不會將他們稱為『騙子』,我們不會稱獨裁領導人為『獨裁者』,或軍政府為『政權』。」

法新社的語言使用規範,在上述兩條規則中說得很清楚。 全球法新社的員工在衝突中使用的語言,必須嚴格遵循公司指南中的規範。法新社的員工不可以從自己的立場使用例如恐怖分子、恐怖主義、騙子、獨裁者,或政權這類具有價值判斷或標籤作用的概念。它說:作為新聞機構,法新社的使命是報導事實,而不是貼上標籤。這樣的理念,也應該是所有自稱專業媒體的新聞機構的自我要求。

仇恨言論

「我們可以引用反映圍繞這場衝突的強烈感受和情緒的強烈意見,但我們必須警惕為煽動暴力或可能煽動對特定種族、宗教或民族群體的仇恨的語言提供平台,這就是仇恨言論的定義。

我們使用什麼也應該取決於誰在說。 我們通常可以引用政治家和其他領導人表達的強烈觀點(內塔尼亞胡(Netanyahu)說,『每個哈馬斯成員都是死人』( "every Hamas member is a dead man")。

然而,當我們引用非公眾人物的言論時,我們必須小心。

我們應該區分那些公開發言的人,例如受害者家屬,表達他們對肇事者的痛苦和情緒; 還有那些匿名發言的人,或僅透過他們的角色或名字來識別的人。 如果我們引用他們的話,那麼法新社就要對這些話的內容負責,而不是我們引用的人需要負責。」

在衝突中,難免有許多強烈的感受、情緒和意見,法新社認為這些不是不能報導,但是記者的責任是要避免這些強烈的感受和意見一不留意就轉變為仇恨言論,或不自覺地成為煽動暴力,特定種族、宗教或民族群體的仇恨提供發言平台。

隨時精準地呈現消息來源,但是對於非公眾人物的消息來源的引述要特別留意,因為,是媒體必須對引述的內容負責,而非那些被引述的非公眾人物。

人質

「哈馬斯已開始發布其在加薩扣押的人質的影片。 法新社倫理準則規定:人質的圖像或影片可以作為生命跡象。 我們必須避免成為人質劫持者的文字、照片或影片的宣傳工具。

如果影片中的靜止影像沒有顯示人質陷入困境或處於有辱人格的情況,並且可以作為生命的證明,我們可以發布影片中的靜止影像。 我們的政策是不傳佈影片片段,也不發布音訊,或在脅迫下發表的聲明的引述。 這些符合我們在伊斯蘭國劫持和謀殺人質時所遵循的規則。

隨著外國人被扣為人質的影片出現,可能會影響世界各地的新聞編輯室。這是一個報導倫理的問題。」

法新社的記者編輯,僅限於人質的圖像或影片可以做為人質還活著的生命跡象,且靜止影像沒有顯示人質陷入困境或處於有辱人格的情況才得報導。這是一個嚴肅的報導倫理問題,值得重視。

涉及人質的報導,唯一優先考量就是人質的生命安全。台灣在「林明樺綁架集團犯罪案」人質尚未脫險之前,若干媒體即以偷跑方式搶先報導相關新聞可能危及人質安全一事,當時(2005/11/28)「台灣記者協會」、「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與「媒體改造學社」除了表示譴責與遺憾外,即曾提出七點呼籲,相關內容可以參考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網頁。[6]

虛假資訊

「社群媒體上充斥著虛假訊息,自從Elon Musk接任後解散其內容審核團隊以來,X (原文如此)被視為虛假訊息的一個特殊來源。 假訊息的根源仍然是對現有內容的扭曲或操縱,目前人工智慧圖像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 法新社事實查核小組就我們從中東看到的各種假訊息整理了這份報告。」

本文作者無法在法新社網站上找到上述規則中所稱的這份報告,謹附上法新社自行組成的事實查核團隊對於中東地區查核過的錯假訊息的網頁[7],例如對於此次加薩醫院的錯假報導即有查核報告,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參閱。

法新社事實查核成立於 2017 年底,目前在全球 30 個國家設立分社。 亞洲於澳洲、香港、印度、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巴基斯坦、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和緬甸等11國設有分社,目前使用的語言包括英語、泰語、印尼語、馬來語和即將推出的緬甸語。

圖形影像

「由於衝突雙方都有如此多的可怕圖像,因此決定應該發布什麼以及為什麼要發布是一個挑戰。 我們按照以下清單進行工作。

• 發布圖像是否可以增加對故事的基本理解?

• 發布該圖像是否符合公共利益? 是否符合公眾的知情權?

• 記者是否有責任透過發布而不是隱瞞圖像來告知公眾?

• 在不符合上述任何標準的情況下,發布該圖像是否會引起病態的好奇心和窺淫癖?

• 您是否考慮過受害者的人格尊嚴?

• 您是否嘗試盡量減少對受害者家屬及其社區的傷害?

• 該圖像將如何發布? 它是否包含不可接受的圖形內容,例如肢解的四肢,可能會對您的觀眾造成創傷?

• 您是否考慮過鄰近問題? 您在國外發布一張您不會在自己的社區發布的圖片,是否存在雙重標準?

• 有替代圖像嗎?」

法新社對於衝突事件中的圖形和影像使用原則所臚列的這些考量面相多元而完整,極具參考價值。

在以色列和哈馬斯之間的衝突不斷升級之際,新聞機構、記者和公評人正面臨多重挑戰。 從安全(截至目前為止大約有10 名記者被殺),語言的使用(報導時是否使用「恐怖分子」這個概念?),圖形圖像的使用,現場工作記者及編輯面臨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風險,以及如何保持報導的公正、平衡、公平等等,都值得嚴肅面對。

[1] https://www.bbc.co.uk/news/entertainment-arts-67076341

[2] 同前註。

[3] 此份資料為ONO會員區限定,因此無法提供連結。

[4] https://eutelmed.com/en/

[5] https://onlineharassmentfieldmanual.pen.org/defining-online-harassment-a-glossary-of-terms/

[6] https://www.mediawatch.org.tw/news/133

[7] https://factcheck.afp.com/list/all/all/all/38563/285

更新時間 2023.10.20 15:01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