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輯《靜·動》的靈感來源與創意構思
記者:您的專輯《靜·動》是對疫情期間的反思與人生體會。能不能和我們分享一下,為什麼選擇「靜」和「動」作為專輯的主題?
張立德:疫情期間,生活的雙重面貌讓我深有體會。一方面,疫情的封鎖讓我們不得不面對內心的孤獨和寧靜,這就是「靜」的部分。但同時,這段時間也讓我們內心深處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渴望,想要打破這種靜止,這就是「動」的部分。這張專輯試圖通過音樂來展現「靜」與「動」之間的感受,讓大家找到自己內心的聲音。
在這張專輯中,我不僅想表現這兩種情感的極端,也希望表現人們在靜止與活動之間如何找到自己的平衡。這是一種普遍但也非常個人的體驗,希望每個聽眾在音樂中能找到自己的共鳴。製作專輯的過程中,我與幾位音樂家及錄音師緊密合作,共同探索如何用音樂最真實地表達這種情感的變化。
記者:這張專輯不僅在音樂上有深度,技術上也很講究,能講講這方面的努力嗎?
張立德:這次的CD採用了MQA-CD高解析度技術,這對我來說是一次很重要的學習經驗。因為每個音符之間的空間感和清晰度會直接影響聽眾的體驗。在錄音的過程中,我們對每個樂器的音質做了很多細節調整,從麥克風的位置到噪音控制,都力求做到最好。特別是打擊樂器,聲音非常容易失真,所以使用這種技術能讓我們呈現最真實的音質,讓人感覺就像在現場聽演奏一樣。
另外,我們還製作了特別版本的黑膠唱片,採用了「多巴胺噴濺彩膠」的設計,讓透明彩膠在視覺上也能帶給人一種享受。我們選用了高品質的原生橡膠來製作,而不是用回收材料,這確保了唱片的音質更純淨、更細膩。唱片製作過程中,我們使用了從德國引進的設備,這些先進的技術幫助我們把音樂的每一個細節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曲目選擇的細緻與文化象徵意涵
記者:每首曲目似乎都包含了特定的情感和文化故事,您能談談這些曲目的選擇過程嗎?
張立德:每首曲子都是我精心挑選的,它們一起構成了整張專輯的精神內涵。比如皮亞佐拉的《Nightclub 1960》,它充滿了拉丁風情和都市感,對我來說不僅是一種情感的投射,更是對跨文化音樂的一種致敬。透過這些不同風格的音樂,我希望能打動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聽眾,讓他們在音樂中找到共鳴。
這張專輯還包含了一些現代打擊樂作品,以及對經典曲目的改編。我希望這些選曲能展現不同文化和風格之間的對話。這些曲目反映了各種情感,包括不安、渴望和喜悅等,我希望能通過音樂讓大家感受到這些情感的多樣性。每一首曲子都有它的獨特魅力,或許在某個瞬間,一個音符就能讓人產生共鳴,這是我認為音樂最迷人的地方。
三、跨文化歷練:從台灣到美國,再到中國
記者:您的音樂旅程跨越了台灣、美國和中國,這些不同的文化背景對您的音樂創作有哪些影響?
張立德:這三個地方的音樂和教育體系各有特色,對我影響很深。在台大經濟系的學習讓我培養了邏輯思維和紀律感,這些對我後來橫跳到音樂世界有很大的幫助;而在美國,我感受到了一種自由探索的氛圍,美國的音樂學院鼓勵創新,這樣的環境讓我學會如何突破框架,變得更加多元;在中國工作期間,我重新認識了古典音樂的多重面貌,也深深體會到了文化交融的魅力和豐富性。
這些經歷大大擴展了我的音樂視野,也讓我能夠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同時學會如何在表演中尋求突破。加上近二十年的舞台經驗,我逐漸學會如何將現代與傳統元素結合,創造出新的演奏方式。這些經歷讓我更全面地理解音樂,也讓我能更加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記者:這樣的跨文化經歷,是否讓您感到身份上的迷失,還是更強化了您的自我認同?
張立德:有時確實會有文化衝擊的感覺,但同時這些經歷讓我對音樂的包容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希望我的音樂能成為一座橋樑,把不同文化背景的聽眾聯繫在一起,並幫助我在探索的道路上找到更多的自信和堅定。每段經歷都讓我更了解自己,我認為音樂是一個不斷探索和成長的過程,這些經歷都體現在我的演奏中。
四、經濟學與音樂之間的雙重角色
記者:您的求學階段除了熱衷音樂以外,還是經濟學的高材生,這樣的雙重身份是否很難平衡?
張立德:這確實是一個挑戰,但也是這樣的雙重身份讓我學會了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時間。學習經濟學教會我如何分析事物,這也影響了我在音樂中的表達方式。比如,分析一首樂曲時,我會像分析數據一樣,把每一個音符的情緒和它在整體中的作用拆解出來,這讓我能夠更全面地理解音樂的內涵。而學術背景也讓我能清楚地定位自己,在不同的角色之間靈活轉換。
這樣的雙重背景也給了我更多的創作靈感。經濟學的邏輯思維和音樂的感性創作看似是兩個極端,但它們實際上可以互相補充。例如,在創作音樂時,經濟學的分析能力讓我能夠更細緻地理解音樂結構;而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時,音樂的創造力和靈活性也能幫助我找到新的視角。
記者:能不能和年輕學子分享一些您的時間管理秘訣?
張立德:最重要的是要有清晰的目標,並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我每天早晨會列出所有待辦事項,並根據它們的重要性進行排序。早晨是我精力最充沛的時候,所以我通常用來進行技術要求較高的練習,然後才開始參加排練或進行教學等等。這樣的安排讓我能夠在繁忙的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平衡。
我也建議年輕的音樂學子學會在壓力中保持專注,並找到適合自己的放鬆方式。學音樂需要大量投入,但也要懂得何時休息,這樣才能持續保持熱情和精力。
五、對未來的展望:從當下到世界舞台
記者:您的專輯已經在全球數位平台上線,未來是否有一些國際上的計劃或目標?
張立德:是的,我希望通過這張專輯,能讓更多的國際聽眾了解華人音樂家在打擊樂領域中的創新與成就。打擊樂在音樂史上相對年輕,具有豐富的情感表達力和表演力。未來,我計劃參與更多的國際音樂節,並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進行合作交流。我相信音樂能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通過這些合作,我希望能將自己所愛推向更廣闊的世界。
此外,我也期待進行更多跨界合作,比如和舞蹈、戲劇、視覺藝術等領域的合作。這些跨界的嘗試能讓打擊樂表現形式更加豐富,讓人們看到打擊樂除了節奏感之外的更多面貌。我也希望通過音樂教育與講座,將我在跨文化經歷中的收穫和心得與更多年輕朋友們分享,鼓勵他們勇於探索,勇於創新。
六、對聽眾的寄語
記者:在這張專輯中,您最希望傳達給聽眾的是什麼?
張立德:音樂是一種無需翻譯的情感語言,它能夠直接穿透心靈。我希望這張專輯能夠讓聽眾享受屬於他們自己的節奏和情感共鳴,無論是「靜」的沉思還是「動」的激昂。這次的專輯錄製過程對我而言是一個對自我音樂旅程的總結,也是一次全新的開始。我希望每位聽眾都能透過這些音符感受到我的心路歷程,並在聆聽中找到共鳴。
記者:您是否有計劃繼續創作更多類似的跨文化音樂作品?
張立德:當然!音樂對我來說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探索過程,我會繼續從生活和不同文化中汲取靈感,創作出更多具有共鳴的音樂作品。第二張專輯也剛錄製完成,這張專輯包括了巴爾托克的雙鋼琴與打擊樂奏鳴曲等曲目,將會有更多不同文化和風格的交融,探索更多音樂的可能性。音樂不僅是表達自我,更是一種溝通和連結,我希望透過音樂,能夠和全球的聽眾建立起更深的情感連結,在這個充滿變化的世界中找到彼此的共鳴。(專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