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2025年3月30日,緬甸曼德勒發生強烈地震後慘況。第一時間搶進災區報導,是新聞記者的日常也是職責。(路透社)

新聞媒體應該建立記者身心健康支持系統

作者|外部公評人翁秀琪

新聞工作是一份壓力非常高的工作,新聞記者宛如在時代的浪頭上奔跑,永無止境。每一次重大事件的發生,都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挑戰。日夜顛倒的輪班、不容失誤的即時報導、來自長官、編輯與閱聽眾的多重壓力,加上面對災難、衝突或性暴力等創傷現場,記者往往需要壓抑情緒、強迫自己冷靜記錄。但他們也只是人,不是不會害怕、不會疲憊。 這份職業要求記者同時扮演觀察者、轉述者、質疑者,甚至是第一時間的心理承受者,而真正理解記者壓力的人,往往只有同行。

關於記者身心健康支持系統,不論在國內外都有一些具體實踐案例,可供媒體組織參考。我們先來看看國外的案例。

國外案例

1. 《The Guardian》(英國衛報)——「心理支持資源」 (Emotional Support Resources)

內容:針對報導衝突、性暴力、災難等議題的記者,提供免費的心理諮詢資源與創傷知情培訓(trauma-informed training)。

實施方式包括:定期邀請創傷心理學家為記者舉辦工作坊;鼓勵記者在經歷創傷性報導後主動休假;提供匿名心理輔導服務(外部機構合作)等。

2. Dart Center for Journalism and Trauma(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附設)

該中心專注於推廣創傷知情新聞實務(trauma-informed journalism)與記者心理健康。

推動方式包括:與新聞機構合作開設「創傷與自我照顧」工作坊;發行《給記者的心理健康手冊》;鼓勵新聞主管接受關於創傷知情領導的訓練等。

3. 《BuzzFeed News》撤編前的內部政策

實施了「記者可以說不」政策:記者若認為某議題會引發創傷記憶,可以選擇不參與該專題報導。

特殊報導完成後可申請心理健康支持費用。

4. 《ABC News Australia》

成立「同儕支持計畫」(Peer Support Program),由訓練過的員工志願者擔任心理支持人,幫助同事面對新聞現場的精神衝擊。

至於台灣,仍屬起步階段,目前可以蒐集到資料的包括:

1. 《報導者》

​作為台灣的非營利獨立媒體,《報導者》在處理敏感議題報導時,致力於建立心理安全的工作環境。​他們鼓勵記者在面對可能引發個人創傷的題材時,表達自己的感受,並有權選擇不參與該報導。​此外,可以透過內部討論,建立報導倫理的共識機制,讓記者能夠在報導前中後,與編輯團隊共同討論報導的方向與處理方式,確保報導的專業性與記者的心理健康。

《報導者》曾經與心理師合作,在報導敏感主題如性暴力、原住民、移工等議題後,為團隊安排心理支持諮詢。 亦曾設「報導倫理內部共識機制」,讓記者可表達不適應主題的心理感受。

2.《天下雜誌》

公司內部備有「工作生活教練」專業協助,員工及家屬如遇生活上、工作上、感情上、人際相處上的任何疑惑,任何時間均可約詢天下公司委託的OO顧問公司。 利用此項服務的人員名單和諮詢內容,將完全保密。 電話諮詢不限次數,預約面談諮詢最多5次,包含家屬使用。

3. 台灣女性媒體工作者聯盟(WMW)

提倡性別友善與心理安全工作環境,倡議推動建制「記者心理健康支持系統」。 提供媒體機構創傷知情訓練的顧問資源。

4. 台灣記者協會和各媒體記者工會未來可能的角色

這些組織或建制雖目前仍未常態化提供心理支持服務,但已有記者工會討論是否納入未來記者勞動權益項目。

結論

本文具體建議台灣媒體引入制度,確保台灣新聞工作者的身心健康,制度內容初期可以包括:

常態化心理諮詢制度:每年預算中編列一定比例作為員工心理健康資源。

創傷知情編採守則:比照 Dart Center 的模式,制定具備同理與保護機制的內部守則。

彈性報導安排:允許記者對特定議題「說不」,避免二度創傷。

心理安全對話文化:鼓勵開放討論心理壓力,降低求助污名。

當新聞記者站在社會真相的最前線時,他們的心理承受力往往被視為理所當然。然而,在災難現場、性暴力指控、戰爭陰影與社會衝突的採訪背後,記者本身也可能是創傷的承載者。若媒體組織長期忽視記者的心理健康,只會讓新聞工作變成消耗生命的工作場域。從英國的《衛報》到台灣的《報導者》,越來越多媒體已意識到「支持記者」不只是道德責任,更是確保新聞品質的根本工程。 記者不是超人,而是人。 他們需要的不只是稿費與點閱率的肯定,更需要一個可以說「不」、可以被理解、可以被照顧的工作環境。 建立身心健康支持機制,應當是每一間有良知的媒體機構,走向永續與專業的第一步。

更新時間 2025.04.22 14:06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