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幕 2022.06.12 21:00 臺北時間

廢菱殼再利用 官田烏金傳奇

記者|鏡新聞

您吃過菱角嗎?台南官田是菱角的主要產地,但每年數千噸的菱角,在剝殼後留下來的菱角殼,卻成為汙染環境的兇手,成大化學系教授林弘萍與地方政府、學校、社區共同合作,他們不斷的嘗試,最後成功研發出一款特製的炭化爐,利用「上方點火法」,燒製出具有淨化空氣 ,改善土壤與淨化水質功能的菱殼炭,並且透過品牌行銷,讓菱殼炭真正進入到循環經濟,原本對環境有害的廢棄物,變成了友善環境的幫手,究竟他們是如何讓菱角殼「從廢材變烏金」,一起來看。

成大化學系教授林弘萍:「一桶我們大概放15公斤左右,總共大概燒出3公斤的菱殼炭。」那顆炭國際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政憲:「當我這些炭隨著產品,不管是用銷售,或者是用租賃的方式出去了,那我源頭就會可以處理更多的農廢,我們希望把官田打造成一個循環經濟的示範模板。」

菱角對官田人來說是賴以為生的產業,更是生活,官田種植菱角的面積約322公頃,產量約4000公噸,占全國七成,菱角的盛產期是每年的9月至12月,採收、剝殼 ,整個官田都因為菱角活絡了起來,但沒有想到的是,這些菱角卻也成為傷害官田的兇手。

官田烏金社區合作社理事主席許献志:「這個東西要半年後才會腐爛,變成農民就是隨便找地方倒,一般農民來講就是,把它堆在田梗旁邊 ,樹底下當堆肥 ,結果東一堆西一堆,看起來很雜亂。」為了解決廢棄菱角殼的污染問題,2015年當時的官田區長顏能通,想透過燒製生物炭的方式,讓這些廢棄菱角殼有機會重生,但想燒出「有價值」的生物炭,必須找對人、用對方法,成大化學系教授林弘萍就是那個「對的人」。

成大化學系教授林弘萍:「看到的是他們拿著汽油桶,在那邊、在廢棄的游泳池,然後用著一個,非常的簡陋的設備在燒了,他(前官田區長)還跟我說,這是測試,已經測試過第五代的,那個燒製的桶子,我就說,啊,這是第五代,還這麼簡陋,那很明顯第一代是很差的吧,後來就漸漸覺得說,他們肯去開發,總共開發到第五代,這代表好像是要玩真的了。」(完整版請觀看影片)

 

「鏡新聞」已在MOD508台與YouTube頻道同步播出。

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