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22.06.22 12:27 臺北時間

《白沙屯媽祖進香故事》第一集:出發

記者|陳函謙、王祥維

攝影|黃威勝、謝鈞陶、陳鼎仁、張晃維、趙瑋甄、鄭治明、李柏毅、蔣煥民、賴興俊

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是台灣最特殊的進香隊伍,其獨特性是每年天數和路線、歇息停駕地點皆不固定,全由媽祖和「行轎」指引路程,自苗栗通霄出發,徒步前往雲林北港朝天宮,取回香火,祈求來年平安。

苗栗縣通霄鎮白沙屯,是一個背山面海、地力貧瘠的小小村落,村裡常見的故事是這樣的:男人務農討海營生不易,女人也須辛勤工作,扛起一家老小生計,排行在前的子女得早早獨立、出外謀生,與父母一起養大眾多弟妹。

鐵工林幸福、木工陳慶郎是白沙屯典型的長子和次子。因父親早逝,早熟的他們不忍見母親操勞,義無反顧放棄升學,習得一技之長,無怨無悔照應了母親與年幼弟妹。

媽祖是白沙屯人面對艱苦生活的信仰與寄託。無法對抗自然環境,白沙屯人只能向上天祈求庇佑,每年二到五月,林幸福和陳慶郎便加入進香隊伍,徒步前往雲林北港朝天宮,取回香火,庇護來年平安。

一年一度的進香,來回四百餘公里,時程與路線都不固定,全由媽祖決定,充滿了變數與挑戰。陳慶郎與林幸福在家是母親的左右手,進香是媽祖的守護者,一肩擔起守護家園、媽祖和故鄉的責任。有媽祖帶路,他們便充滿信心。

進香路如同人生路,天意難測,只能勇敢前行。如今白沙屯人已脫離貧困、生活無虞,白沙屯媽祖亦已是全國最夯神明之一,白沙屯的人與神仍不改初衷,以樸實堅毅、勇敢無懼和慈悲無私的形象,護持家庭鄉里乃至國家社會。

為什麼是媽祖而不是其他神明?學者林茂賢分析:「不只是在台灣,在各宗教當中都有這個母親的形象。媽祖本是未嫁年輕女子林默娘,在台灣變成歐巴桑,才符合媽媽的形象。心裡有話,就找媽媽傾訴。」

為深入紀錄台灣民間信仰文化,鏡新聞「另一種注目」團隊於二0二一年出動了十三人九台攝影機,從跋杯擇日開始,到進香、遊庄,十天九夜全程跟拍白沙屯媽祖進香過程。

神轎出發前三天,照例以「放頭旗」儀式為進香揭開序幕,廟方執旗向媽祖行禮祭拜後,固定於廟前龍柱上,媽祖開始調遣天界兵馬。村民則帶著自家的進香旗及裝有飯菜的香擔,前往拱天宮廟前「犒軍」,慰勞天兵天將。

出發當日,二十一歲的大學生陳志軒回到白沙屯奶奶家,劇場演員吳文翠、曾在科技公司任職的方麗雯也搭火車來到這個自強號過站不停的小鎮。他們藉由徒步進香,每年獲取正能量,供一整年使用。

詐騙橫行,疫情與戰爭消息頻傳,人心不安,隨媽祖進香成為台灣社會集體心靈療癒。來自不同背景、不同世代的人們,在進香路上貫串成為一支龐大的隊伍,除了尋求往前走的智慧與勇氣,也是對人生意義的思索與追尋。

陳慶郎 51年次/木工/拱天宮頭旗組組長/白沙屯人

陳慶郎自幼家貧,因為心疼視障父親與童養媳母親,讀完國小便放棄升學,到台北學木工,與大哥、母親一起賺錢養大4名弟弟妹妹。

談到失學往事,陳慶郎沒有一絲怨懟:「是我們自己不想讀,不是爸爸媽媽不給你讀。其實一切都是命,不要說犧牲不犧牲,總是有所失就必有所得。」提到一生辛勞,八十歲時心肌梗塞過世的母親,他忍不住哽咽:「我媽媽真的很刻苦耐勞。」

陳慶郎與妻兒落腳新北土城,但周末都往故鄉媽祖廟跑,「我只有白沙屯、家裡、跟媽祖廟,其他都沒有。」雖媽媽離開了,但媽祖永遠都在,「我們從小看祂,祂看著我們長大,祂永遠在那邊,可以讓你天天看。」

他進香時在頭旗組和香擔組服務,沒有進香時,便在廟裡當義工,煮飯給大家吃,忙得滿頭大汗:「大家吃得很快樂,又很多人在吃,你就感到快樂了。」跟隨媽祖大半生,他只求平安:「平平安安就很好了。」

林幸福 58年次/鐵工/拱天宮副總幹事/白沙屯人

林幸福也是白沙屯典型的長子。父親是外省人,母親是平埔族原住民,幼時送人當童養媳,婚後輾轉來到白沙屯,「我家好像是一個台灣的近代發展史。」國二時,林幸福父親因車禍過世,留下數百萬債務和四個孩子,且母親當時懷有近四個月身孕。

林幸福放棄升高中,成了鐵工師傅,協助母親撐起一個家,未曾離鄉,「媽媽對於我沒有讀書,其實還是耿耿於懷。」林幸福與媽祖之間的關係,正如他與母親之間的關係,母親既是他的精神支柱,也需要他的守護陪伴。

穎悟好學的林幸福,曾撰寫出版《白沙屯媽祖進香》,進香時擔任司儀、協助廣播車導覽和媒體直播,他分析:「神明的性格來自於人的性格,人的性格是被環境、生活鍛鍊出來的。」白沙屯媽祖的性格,正是白沙屯人的性格,以樸實堅毅、勇敢無懼和慈悲無私的形象,成為台灣人的典型寫照。

(撰文 陳函謙)

「鏡新聞」已在MOD508台與YouTube頻道同步播出。

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