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以拍攝新聞短片起家,為路透社工作的那段期間,她主要拍長度3分鐘左右的新聞影片。這些影片重視時效性,僅呈現事件的表面。由於她想要更深入地報導故事,於是轉向拍攝紀錄短片,作品散見在電視台和網路新聞平台。
差不多就在這段時間,伊藤歷經性侵事件,基於職業本能和自我保護的心態,她開始針對調查過程錄影、錄音,累積逾400小時素材。她強調,雖然畢業於非影視相關科系,過往新聞工作的訓練讓她有機會自我磨練,累積拍攝紀錄片的技巧。
伊藤回顧拍攝過程表示,自己被性侵後,製片好友漢娜阿克維林(Hanna Aqvilin)第一時間飛到日本陪伴她,因此很多畫面都是後者以手機拍攝。漢娜沒有受過影像相關訓練,拍出來的畫面「不完美卻很真實」。漢娜離開後,伊藤便找其他朋友代替,基本上只要情況許可,伊藤和團隊不論到哪裡都帶著攝影機,盡可能拍下她所造訪過的人事物。
伊藤詩織是新聞工作者,對影像充滿熱情。(天馬行空提供,Hanna Aqvilin攝影)
籌拍紀錄片期間,當伊藤需要補拍畫面,她會翻查日記,試圖回想當時的情境或地點,帶著攝影機重返舊地,做為紀錄片的素材。部分影像充滿詩意,包括漂浮在水面的櫻花瓣、天空、高樓或隧道裡的燈光等。
她表示,這些畫面都是她親自拍攝,因為這是一部聚焦個人經驗的電影,她不想在片中放進太多資訊性的內容,而是透過鏡頭反映內在心情。例如櫻花瓣點出了事件發生的季節,她驚覺自己有很長一段時間無法好好賞花;高樓則反映她當時在事件調查過程中被當權者壓得透不過氣來的心情。
伊藤說:「本片呈現性侵倖存者如何面對創傷的過程,或許有些觀眾和我一樣有類似的經驗。我希望大家在觀賞紀錄片的過程可以稍微喘口氣,所以刻意安排一些空景片段,藉這樣的留白讓觀眾的心情在觀影過程中得以沉澱。」該片已在台上映。
相關文章
【倖存者療傷之旅3】藉拍片挖掘個人受創經歷 《黑箱日記》導演曝最煎熬的一場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