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都‧魯巡多急難救助協會是一個全國性組織,各地都有分會。我們先是問google翻譯,畢都‧魯巡多是什麼意思?google回答,畢都是「人民」,魯巡多則是「小丑」,意即「人民小丑」急難救助協會,名稱頗怪異。我們再請教替我們的採訪進行口譯的一位緬甸華僑,他說,畢都是人民沒錯,魯巡多則是類似歡樂或喜劇的專有名詞、或類似中國的相聲人員。這位年輕的緬甸華僑又想了想,最後說:「我認為這個名稱可能含有希望受難的人都脫離困境,給受災害或是處於困境的人,帶來歡樂和救贖的意義。」
吳益強加入畢都‧魯巡多已15年,他的正職是賣摩托車,也賣檳榔,他向我們介紹這群志工夥伴:「有的是開餐飲店,有人開洗車場,有人是捕魚的漁夫,還有一個已經71歲了!」
我們請他介紹漁夫及71歲的阿公讓我們採訪,吳益強阿莎力地說,現在就可以,但要快點,他們趕著去救災。原來這2人也在此處,視訊鏡頭立刻轉到漁夫,37歲身型壯碩的漁夫說,自己加入協會已經11年,捕魚之餘,當志工是他的興趣。
鏡頭再轉向71歲的阿公,頭髮灰白的阿公說:「我以前支援過水災、火災,不管是凌晨12點或半夜1、2點,只要有電話來,我就會放下事情去幫忙。現在雖然年紀大了,還是想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募款募資 台商最慷慨
交通不順,道路時不時中斷,我們後來得知,這天,一行人晚上先抵達奈比多附近的彬馬那,趕緊發放一些物資,再到奈比多,吳益強發現救援物品與物資都嚴重不足,於是連夜又趕回仰光,攜帶更多物資,再繼續一路顛簸地前往曼德勒。

緬甸台商總會名譽會長曾春雲說,地震頭2天,曼德勒的對外通訊幾乎中斷,到今天才恢復一些,但聯繫仍是困難,因為無論抽水或手機,都需要電,但電力供應還是沒恢復。曾春雲的公司在仰光、古城曼德勒、首都奈比多都有分公司,他說,只知道曼德勒分公司的圍牆倒了,倉庫貨架也翻了,「但幸好不算很嚴重,員工也沒事。」
他說,自家公司的損失算是輕微,不幸中的大幸,「聽說曼德勒有一座可容納150人的清真寺也倒塌了,現在是齋戒月,如果穆斯林都在裡面祈禱的話…」他不敢想像。
他說,台商總會正在募款、募資,「我們台灣人在這邊做愛心,一定是最慷慨的,以前一有天災,所有的外國商會裡面,我們台商都是最慷慨的,其他外國商會很少像我們這樣動員。」他說,就他所知,靈鷲山、法鼓山、慈濟功德會,也都在協助救災中,「宗教團體應該會更積極,緬甸是佛教國家,他們平常應該就有聯絡往來,而且靈鷲山的住持心道法師就是緬甸華僑。」
曾春雲在緬甸超過30年了,他是澎湖人,「什麼都沒有,就勇敢冒險闖闖看,我是90年代去的,那時候這邊剛開放。」彼時,社會主義國家陸續進行經濟轉型,他覺得充滿機會。一待30年,他在這裡娶了緬甸妻子,成家立業,「我很喜歡緬甸,這裡的老百姓很善良。」確實,在緬甸內戰前,去過緬甸的遊客幾乎都對緬甸人的純樸和善、良好的治安,留下深刻印象。
少有人知道,緬甸曾經是東南亞、南亞最有錢的國家,那是約莫1930至1960年代之間,當時緬甸的人均所得甚至是台灣的6、7倍之高。但這幾年因內戰,加上遭美、英等國經濟制裁,這2年,緬甸成了東南亞最貧窮的國家,人均所得甚至比寮國、柬埔寨更低。

近年緬甸台商都還好嗎?曾春雲說:「台商都經營得非常辛苦,還留在這裡的幾乎都是硬撐著。」他難過地嘆道,緬甸多災多難,這2年,連遊客都幾乎沒了,觀光客嚇到不敢來,像台灣就把緬甸列為橙色警戒。他指的,自是詐騙園區之事。
被罵活該 緬甸人何辜
人道危機近在眼前,偏偏,近年詐騙園區的新聞不免影響了緬甸的國際形象,這幾天的網路上更出現酸民諷刺緬甸地震是活該等話語。台灣前進文化協會理事長池國平說:「我們有些緬甸夥伴都有跟我們提到這件事,他們說,聽了非常難過,做詐騙的並不是他們,他們的家人、親友正在水深火熱之中,在最痛苦、最需要援助的時候,卻看到這種嘲諷。」
況且,真的「活該」嗎?許多具公信力的資料與多家外媒報導,皆早已一再顯示,緬甸的詐騙園區幾乎都是由中國的黑幫在經營、掌控。
採訪結束後,那位安靜靦腆的年輕緬甸華僑翻譯,忽然傳了幾則訊息給我,其中一則,是網路上一位台灣大學生的發文,「連老天都看不慣詐騙園區了。」另一則,是他的同學特地寫給我的訊息,「緬甸人善良純樸,即使說話聲音宏亮,也只是他們的習慣,絕非惡意…請不要因個別負面案例,而忽視那些辛勤勞作的人們,他們每日站在火車上吆喝販賣商品,用微薄的收入支撐家庭的重擔。他們的生活何其艱辛,卻又何其堅韌。他們才是緬甸最真實、最可貴的一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