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拔罐」深度過強、時間太久 反而會傷身體

記者|賴心怡、顏凱勗

塑膠罐緊貼皮膚穴位,再將空氣抽出,皮膚瞬間吸附隆起,呈現粉紫色。工作人員:「會不會太緊?」不少民眾喜歡透過民俗療法拔罐放鬆肌肉、改善血液循環,不過從事這項治療其實還得小心謹慎,因為燒燙傷意外時有耳聞。12年前藝人齊秦也曾因為拔罐,不小心打翻酒精,造成二度燒傷,導致整個頭部及臉部都緊緊纏著紗布。

中醫師吳明珠:「每一罐、每一罐的距離也有差,還有拔的深度也有差,如果一下子太用力跑出來五公分,就太深了、太強了,病人這個旁邊(皮膚)就會受傷。」中醫師提醒,進行拔罐時,力道及時間都要控制適當,每次施作最好間隔三到五天以上,否則除了發炎紅腫、起水泡,最嚴重恐怕還會變成蜂窩性組織炎。

中醫師吳明珠:「評估說病人的狀況,然後他接受度怎麼樣?還有就是皮膚的強健度怎麼樣?還有需不需要?」另外像是孕婦、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臟病等患者,都不建議拔罐,也要避開臉部、心臟、私密處等特殊部位。

依照現行法規,刮痧、拔罐等民俗療法,目前並不列入醫療管理,但是放血等醫療行為,就必須由醫師執行,提醒民眾最好還是要找合格中醫,才能真正對症下藥,避免一不小心弄傷自己。

「鏡新聞」已在MOD508台與YouTube頻道同步播出。

更新時間 2023.01.06 20:00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