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院老年醫學部溫瓊容醫師指出:65歲以上的長者有三分之一的人曾經發生過跌倒,隨著年齡增加平衡力會稍微變差,步態有可能會稍微變不穩,有可能肌肉量會減少,就會有一些骨鬆的問題;另外視力也有可能會變差,看東西會模糊;還有本身的慢性的疾病的用藥:例如降血壓藥,血壓降太低有可能會有一些姿態性低血壓,或者因為失眠使用一些鎮定安眠類的藥物,本身可能就會有頭暈、嗜睡的副作用,這些都要跟醫師討論,小心用藥。

巴金森症不只專屬老人 越來越多早發型病友
巴金森症( pakinson's desease),最早由英國醫師詹姆斯帕金森(James Parkinson)發現並記錄。巴金森症是一種漸進式惡化的疾病,會逐步影響病人的神經系統以及由神經支配的各個部位。帕金森氏症好發於中老年人,但也有青壯年罹病的案例,如果是50歲以前發病,就算是早發型的巴金森氏症。
臺大醫院神經部暨巴金森症動作障礙中心主任吳瑞美教授指出:巴金森症源自於大腦裡面有一個叫多巴胺的神經細胞退化,必須給予藥物的治療重建多巴胺的活性,早期前面五年可以幾乎看起來是正常,但是這個細胞的數量會越來越少,因此給的藥需要增加劑量或者是增加藥物的種類,除了藥物之外,目前也發展出許多新的治療方法。

心智也控制不了的顫抖 「深腦刺激術」解密
巴金森的顫抖主要是靜止型顫抖,顧名思義是手靜止時會發生顫抖,和原發性顫抖剛好相反,常常老人家拿筷子、拿湯匙時手會抖,進而影響到動作的執行。臺大醫院神經部潘明楷醫師與團隊研究發現「原發性顫抖」致病機轉來自於小腦不正常共振所致、只要找到放電不正常的分子、食物或者是毒素,就有辦法預防發生。「深腦刺激術」是新的神經醫學技術,就像是腦的調節器,改變腦部當下的的放電,就可以大幅的改善巴金森症的顫抖,甚至巴金森病本身或是原發性顫抖的症狀。

巴金森症後期也會引發失智症
失智症的好發年紀在65歲以上的盛行率大概就是8%,每間隔五歲危險就倍增。失智症是一個綜合表徵,不是只有記憶力不好還包括了邏輯思考、判斷,然後影響到日常生活的功能。除了記憶力漸差之外,或者是說本來熟悉的事物變得不熟悉,甚至是情緒出現異常、個性改變等等。
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黃宗正醫師表示:許多巴金森症患者最後也會演變成失智症,因為基底核開始病變之後,會往外蔓延,蔓延到跟語言有關的區域就會影響語言功能,蔓延到跟規劃能力執行能力有關的區域、跟記憶有關的地方,都會有影響,每個人病程進展的程度不同,範圍越大就會呈現失智的現象。

參加病友團體支持面對疾病不孤單
吳瑞美教授指出:神經細胞就是像神經樹一樣,醫學證明音樂、運動都可以增加這棵神經樹的分支以及神經之間的傳導。黃宗正醫師也認為:運動有提升血清素的功能,尤其是有氧運動可以自然而然下降焦慮,可說是一石二鳥。
溫瓊容醫師建議病友,可以參加病友互助團體, 例如失智症關懷協會的瑞智學堂,在那裡會找到相同狀況的病人,也可以互相幫助,發揮存在的價值,找到生存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