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光影拾遺‧尋回我們的記憶》#1 觀看

記者|黃麟琬

攝影|鄭仕欣、唐薏程、賴興俊、卓煥鈞

百年古蹟「頂土地公廟」,隱藏在臺南民居巷弄的一角,夏日午後,高祥晴一家人熟練地將貨卡停進廟前小小的廣場,開始搭建今晚露天放映電影使用的設備。

「這樣銀幕有沒有跟地面平行?」「有!」宏亮的娃娃音,來自高祥晴七歲的小孫女,架勢十足地幫忙校正銀幕位置。高家的每個孩子都是這樣,從小跟著父母在廟口前走跳,對他們來說,露天放映,早已是生活的一部分。

高祥晴操作碳精棒放映機,露天播放電影。

今年六十歲的高祥晴,也曾是看著露天電影長大的孩子。高祥晴的父親高鏡山,據說是臺灣第一批操作露天電影的放映技師。

「我不太會讀書,所以就邊讀,邊跟著父親跑場子、放電影。以前電影播到大概25分會暫停,司儀就出來介紹賣藥。」高祥晴回憶從前的放映時光好不熱鬧,最忙碌的時候,一天可以跑六場露天放映,不只口袋裝得滿滿的,看電影時,現場濃郁的人情味也是讓他甘願成為一個戶外放映師的動力。

「這是碳棒,有正極、負極,兩支接起來的熱度有一千多度……」在高家已經有五十多年的碳精棒放映機,藉由碳棒產生的高熱強光穿過膠片,將影像投射到大銀幕。在狀況多變的戶外環境放映,高祥晴必須隨時手動調整光線明暗,維持影片的觀看品質。這份專注,曾經讓他養活一家老小。儘管捲軸轉動起來的風采不減當年,但聚在廣場看電影的人卻愈來愈少;因為在錄影帶、第四台陸續出現後,他已經無法再靠傳統的露天放映維生。

「就算後來投影機出現,我沒有放棄這些好兄弟。在別人的觀念,它只是一台機器,但是,在我的觀念,它是我爸爸留給我的,也是爸爸的兒子,所以它是我的兄弟。」

生活艱難時,高祥晴去過夜市擺攤,也到菜市場賣衣服,但他未曾想過要丟棄或是變賣這些曾跟著他東奔西跑的老機台。「我知道這樣的技術、這些機器,也許看不到明天的太陽;但就算它會被淘汰,我還是要盡我所能去保存它。」高祥晴堅定地說。

高祥晴一家人,對傳統露天放映一往情深,但這份執著,留下來的,真的只是專屬於高家人的記憶嗎?

井迎瑞於電影蒐藏家博物館,進行膠卷修復。

「保存每一個時代的放映技術,以及每一個階段所使用的器材,都非常重要,因為它讓我們看見電影發展的脈絡。」曾經是國家電影資料館的館長,井迎瑞很早就發現,國外已經對影音媒材的流失有了危機意識,但那時的臺灣,正值經濟起飛、錢淹腳目的時代,民眾熱烈地追求更新更好的技術與產品,膠卷、底片、器材、設備遭到快速淘汰。他甚至還接過垃圾處理廠的來電,只因數量過於龐大的膠片遭到丟棄,連廠方都不知該如何處理。

從那時起,國家電影資料館不只是辦影展,還開啟了影像物件搶救、保存與修復這段必須卻又漫長的歷程。

「時代更迭,此刻就連『放映』這件事都快要消失,當人們僅透過一個顯示器就能接收影像時,如果沒有留下老放映機、保留傳統放映技術,未來又有多少人能理解,曾經有一個年代,人們會相聚在一個神祕的夜晚,星空伴著老老少少一同觀賞影片的滋味?」井迎瑞說。

江明赫(右三)向民眾介紹萬國戲院。

人們因著各種原因離開了戲院,老戲院逐漸落入時光的縫隙裡,如果沒有人重新點亮那曾經閃耀的光芒,它最終就成為城市記憶中的殘缺。

「嘉義大林最熱鬧繁榮的時候,曾有五家戲院,萬國戲院就是其中一間。」地方文史工作者江明赫總在進行家鄉導覽活動的時候,對遊客們訴說著老戲院如何見證地方的發展與變遷。原來,曾是軍事重地的大林在高速公路開通前,也是南來北往的交通樞紐,有人潮、有貿易,娛樂需求大增,民國五十七年興建的萬國戲院,就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出現。

「我人生中看的第一部電影是《國父傳》,就在萬國戲院,後來長大一點,父親又帶我來看《報告班長》,那時就覺得當兵不錯,就跑去當職業軍人。」從前的大林阿兵哥多,就連戲院播的電影,也因應當地民情挑選,沒想到竟悄悄影響了江明赫的職涯。若不是退伍回家鄉挖掘文史,也許江明赫會與許多人一樣,永遠不會知道一部電影、一座老戲院,是如何滲透進人的血肉記憶,潛移默化影響著不同人的生命。

時至今日,井迎瑞依舊在四處奔走,希望保住臺灣珍貴的影音遺產。也有像高祥晴這樣,靠一己之力,堅定地守住露天放映的文化,或是如江明赫一般,期許靠著地方創生,留下老戲院的吉光片羽。對理解影音遺產重要性的人來說,即便僅剩一卷沾滿灰塵的破敗膠卷,或是一塊老戲院的殘磚剩瓦,都不該輕易被拋棄。

「任何一個碎片,都可能是,可以解開很多謎題的鑰匙。」井迎瑞說。

時光不再,如果我們連窺探記憶寶盒的鑰匙都失去,再也見不到的,是過往的文化街景,是上個世代的喜怒哀樂,更是我們從何而來的源頭。

任憑影音遺產消逝,我們又將如何成為有記憶的人?

「鏡新聞」已在有線電視86台、MOD508台與YouTube頻道同步播出。

更新時間 2024.08.08 10:38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