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重新記憶318》前言:記憶

記者|王祥維

攝影|陳鼎仁、齊文榆、吳郁芬、王祥維

十年,是一個不長也不短的時長,我們很難把十年前的事件歸類為「歷史」,也無法以「近年」來代稱十年之前。它不是一個歷史事件,也不是一個新聞事件,意思是,十年固然提供了一個時間縱深,足以回望盤點事件的面貌,卻也不是一個很長的期程,足以看清其時代性,我們似乎仍深受其影響;許多當時的參與者雖然現在仍活躍於公共舞台,但十年又是一個很長的時間,早就人是已非、不復當年時空環境。

另一方面,因為政治議題的特性,大眾往往因為日常政治口水的氾濫、政治人物的更迭起落,更傾向短期記憶。十年前的政治事件顯得面貌模糊,並且往往因為其中主要人物角色的政治選擇,而被簡化為或藍或綠。

正是這樣的尷尬曖昧,使得重新記憶318運動困難重重,卻又愈形迫切。

2024年初的大選,在蔡英文八年執政後,賴清德以四成選票延續民進黨執政,立院則以微幅差距落居少數,國民黨結合新興的民眾黨掌握多數席次,四年前在大選落敗又遭罷免高雄市長的韓國瑜,搖身一變成為立法院長,起落之劇令人稱奇。藍白兩黨在第一會期憑藉多數,未經委員會討論就強勢通過爭議法案,以經民連賴中強為首的民間團體再次號召民眾包圍立院,當年的戰友黃國昌和國民黨團總召傅昆萁站在同一陣線,成為現場抗議民眾訕笑唾罵的對象。這些變化,都是當初始料未及的。

我們拍攝的第一個現場,是2023年6月21日在立法院群賢樓前,經濟民主連合的反服貿運動十周年記者會,賴中強律師在現場復刻當年經典場景,朗讀服貿協議衝擊影響評估,並呼籲各黨總統候選人認清中國分化手段。現場人潮稀稀落落,經民連成員加上少數媒體記者,人數遠不及在一旁待命的警力。賴律師十年如一日地堅定抗中令人欽佩,但和當年佔領立院的盛況相較,則不免讓人感到勝唏噓。

不過,回顧2013年開始的反服貿運動,當時的各種倡議活動,原本也就是小貓兩三隻。在318運動期間負責場外主持的綠盟秘書長崔愫欣回憶:「其實沒有人想到佔領立法院會成功,也沒有想到反服貿運動會變成這麼大的運動,因為其實我記得,它在那時候好幾個社會運動裡面,是比較小眾的。甚至有好一些我們社運的夥伴都覺得這恐怕沒什麼關注吧!所以他們就個人自己拿著反服貿的牌子,到各個捷運站裡面、請人連署,甚至去發傳單講解。」雖然,賴中強律師強調,佔領運動前的倡議、包含立院公聽會揭露服貿衝擊,為運動提供群眾基礎,但不可諱言的是,在佔領立法院之前,台灣社會對服貿協議知之甚微。

十年後呢?大眾記憶中的「太陽花學運」大概是:學生運動、有兩位爆紅的學生領袖,包含林飛帆在內的很多學生領袖後來都加入民進黨。有些人則可能還記得一些花邊新聞:太陽餅、香蕉、太陽花女王、陳為廷被爆鹹豬手。

當我們在談論318太陽花時,到底在談論什麼?這個運動是民進黨策劃的嗎?或是清純的學生運動?為什麼原本不受關注的服貿,會演變成長達24天的佔領立法院、數十萬人上凱道?要重新記憶,得要還原到當年的時空脈絡。為避免失焦,我們刻意迴避學運明星、以及後來從政的人,找到來自運動不同階段和位置的參與者,回顧其當年參與角色,以及各自十年後的反思。這些人來自台灣北中南東,有男有女,當時社運參與程度也深淺不一。

第一集「佔領」,主要人物是議場幹部黃燕茹和劉李俊達,兩人當時都是一邊念研究所、一邊參加社運抗爭。第二集「包圍」把焦點從議場轉移到場外。畢竟佔領運動能夠持續,是因為有許多群眾包圍議場、形成和警方對峙局勢。負責統籌場外物資調度的葉敏慧,白天在環團工作、晚上坐鎮現場;童智偉是大小社運得以發聲的幕後功臣,他和各社運團體關係密切又反應迅速,身分遠不只是音響舞台廠商。

第三集「轉進」。當年佔領運動陷入僵局,部分幹部發起佔領行政院,最後造成流血驅離,卻也因此激發更多社會同情。黑島青總召魏揚當時從新竹返回台北,意外(從童智偉手上)接下現場麥克風,後來被指為首謀,一度遭到聲押。兩位社運素人參與者蕭凱文和鄭運陽,前者當時已三十多歲、剛考上北藝大研究所,後者是計程車司機。

前三集的幾位參與者,空間位置上由內而外,運動參與程度由深至淺,大致呈現某種同心圓。第四集「反思」呈現不同聲音,場外的「賤民解放區」由工運幹部和電音解放陣線組成,對場內決策集中、運動明星化多有抨擊,也企圖將反服貿和反中脫鉤,從左翼、反自由貿易的角度談服貿。嚴格來說,他們不是反服貿運動的一員,卻也某種程度代表並集結了對運動的不滿情緒,對場內形成壓力。其實,誠如劉李俊達分析,318運動的背後的能量除了來自社會對傾中的疑慮,也來自當時社會的強大不滿情緒:在318運動前的大小社運,從環境運動、各種反迫遷、關廠工人抗爭等,背後也反映馬政府「拼經濟」的開發主義,

第五集「十年」,總結十年後不同參與者的現況。賴中強律師原本希望可以交棒給年輕人,結果十年後仍然守在原本的戰鬥位置。曾經萌芽的新政治後來面目全非,台灣和全球民主國家的境遇相近,政治趨向兩極化,不同立場難以對話,民粹政治人物崛起。曾經的天然獨世代進入壯年,新興世代流行抖音、不知道什麼是太陽花。318運動只是曇花一現嗎?十年過後,又該怎麼予以定位?

更新時間 2024.08.06 13:53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