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強烈地震不只帶來了慘重傷亡,印度洋地震強大的能量釋放,將海洋板塊由蘇門答臘往北切出長達1,600公里的裂縫,蘇門答臘西南方的一些小島更是向西南方向位移了20公尺,《維基百科》文獻也指出,此次地震很有可能讓地球上的1天縮短了3微秒,不過由於月球和潮汐作用,所以對地球自轉的影響很快能夠抵消。
海嘯發生(圖左)與海嘯後重建(圖右)同一座清真寺的狀況對比圖。(路透社)
回顧這次地震與海嘯帶來的傷亡,事發地點位於旅遊熱點附近,加上聖誕節假期的旅遊旺季,受災區域聚集大量遊客與本地居民,導致許多在沙灘周圍遊玩與工作的人們全遭海嘯捲入海底,而造成南亞各國傷亡如此慘重的主因,就在於當地人超過百年沒有遇過海嘯,又對海嘯缺乏認識,加上印度洋沿岸各國沒有建立有效的海嘯預警系統,人們無法及時撤離,才會造成如此慘重的傷亡。
海嘯過後泰國一間寺廟前,至少堆放超過一千具遺體,場面讓人哀傷。(AP)
事發後聯合國宣布展開「有史以來最大支出跨國救災行動」,世界各國政府和非官方組織也都主動投入救災及重建資金募款活動,盡力避免傷亡人數持續攀升,而這次嚴重的災難,也讓世界各國決議要建置一套有效的海嘯預警系統,據《香港文匯報、自由時報》綜合報導,澳洲、印尼及印度共同成立「印度洋海嘯警報系統」,在印度洋海底裝上地震感測器,並設置海上浮標來觀測海平面的水位變化,能在海嘯發生前幾分鐘發出警訊及確認海嘯行進方向,為多個印度洋鄰近國家提供海嘯警報。
印度受災地區,家屬在大規模埋葬現場情緒崩潰。(AP)
慘痛的歷史教訓總是提醒著我們不該讓悲劇重演,然而海嘯預警系統要達到真正的作用依然面臨著許多挑戰,像是地震過後當地電力、通訊功能是否中斷,逃生簡訊能否成功發出及民眾對防災意識的警覺心,都決定著生與死的命運。
海嘯發生後20年的今天,家屬在海嘯紀念公園悼念親人,傷痛並未隨著時間推移而淡化。(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