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韋言的空拍機要升空之前,他得先做很多功課。「我會在地圖上標記星星,就是以前經過覺得好像有機會拍到一些東西的地方,我就會標記。」採訪的這天,他開車來到被標記的菱角田,看到戴著斗笠準備採收的農民,他開心極了。「有各種各式各樣的農民很有趣,就像我上次有拍到一個像高音譜記號這樣,就像人影在播種,他們影子灑在土地上的樣子很美。」
即使空拍看似不太需要取得地面上人們的同意,但林韋言仍會先跟農民打聲招呼,「溝通也可以讓彼此距離更近,動作會更自然,不會動不動就抬頭看你在幹嘛!」有了讓彼此閒話家常的機會,林韋言的鏡頭雖然遠在數十公尺之遙的高空,他與人們的距離卻觸手可及。「現在才發現,原來菱角田採收細節是怎樣。以前我們吃到菱角就是菱角,不知道很多細節,它還要洗啊!還有採收的阿桑,一個小時是兩百元,一天可以賺一千六、一千八,這些都是很有趣的小細節。」
空拍機捕捉到濃厚的人情味,卻也看到大自然反撲的一面。2021年五月、六月,林韋言見識到曾文溪流域幾個水庫乾涸見底的景象,卻又在短短的八十天後,拍到了庫容滿溢洩洪的景觀。
「空拍沒辦法安排,也沒辦法介入,我就是在等待,看老天爺要給我什麼畫面。」彷彿上帝的視角,林韋言在看似無為的空拍飛行裡,也受到大自然的牽引,鏡頭下一幀幀照片,那些豐收有情、或是匱乏枯竭,儼然都是大自然的啟示錄。
攝影師王文彥,同時也是一位自由潛水員,他擅長水下攝影,過去曾在蘭嶼蹲點拍攝。他的生活始終與大海有緊密的連結,但是台灣內陸溪流,他卻從不曾靠近。「我們從小到大看到這麼多溪、河,但是在這裡拍攝時才發現跟我們生活這麼貼近的溪流,但我們好像也沒那麼熟悉。」曾文溪潛行攝影計畫讓王文彥第一次走進溪流,用他的鏡頭紀錄河岸景觀、瀉湖生態。
光是要靠近溪水,都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我們離河流太遠了,可能有橋跨過,有堤防阻隔,像渡槽橋,想過去都過不了,我們讓自己跟河無法親近。」王文彥也發現,「大概從水庫之下的溪水,就會跟岸邊距離愈來愈遠,再來因為比較多工業、養殖、家庭廢水等等,水色愈來愈不舒服,然後裡面可能有很多垃圾。」人類從溪流獲取生活必需的水源,同時又讓溪流成為廢棄物排放的管道,人與溪流的關係到底是什麼呢?
「我在拍的是土地跟曾文溪流域的關係,重點是從水的視角看出去整個環境。」王文彥刻意將鏡頭同時處在水上、水下兩種介質中間,捕捉共生的瞬間,除了藉此從另一種不同的角度觀看曾文溪之外,站在水中感受溪流的陌生與不安的擾動,也讓王文彥體會到與海洋攝影完全不同的拍攝難度。
歐家成紀錄曾文溪的視角,擺脫天上地下的空間感,由於曾文溪流經台南後出海,對生長在台南這塊曾文溪流域的人們影響至深,因此他試圖以廣義概念下的台南人為標的,觀察在曾文溪照拂下的眾生相。
過往歐家常擅長以詩意的手法,表達對現實的觀察,這回他長時間走訪台南進行人物肖像拍攝,「像走在神農街,你會發現它就是一個老城區,但是當你實際接觸人,你會發現真的就是面向不一樣,有年輕化、多元化,不再是以前台南古老城區的感覺,大家會希望有新的東西出來。」在歐家成眼中,曾文溪流域不只滋養了原鄉生長的台南人,更吸引許多來自他方的年輕族群。在他的鏡頭下,透露出更多具有性別意義、在地精神、多元行業類別以及不同世代的台南樣貌。
曾文溪古名「砂河」,意指溪裡常有泥沙淤積,因此河道變化多端。歐家成也將他的攝影作品取名為〈砂河〉,不論是傳統的理髮廳、藥舖、香港移民開設的茶餐廳、鋼管舞者、LGBT族群還是老街區裡的其他人們,肖像背後呈現的故事,是歷史演進下的流動、改變與創新。透過這些具有主題意識的選題,那些定格瞬間穿越人物本身,意圖表達台南城市今日豐富的人文風景、文化層次,與曾文溪從不停止的潺潺溪水相呼應。
二十位視角獨具的攝影師,各自用他們的方式理解曾文溪,他們俯瞰河川,沈浸逐流,或貼近由溪流餵養的汲水之民。一張張光影瞬間,留下曾文溪的美麗與哀愁,數百張照片,也搭起曾文溪與觀者之間的橋樑。當人們站在影像前面,尋找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那就是關懷的起點。
(撰文:宗立婷.黃麟琬)
1/16(一) 23:30 在MOD508台與YouTube頻道同步播出。